本報訊(記者 崔斌斌) 6月26日,第32屆國際標準化組織教育信息技術分委員會開放論壇(ISO/IEC JTC1/SC36)在京召開,主題設定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教育”。該活動由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與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共同主辦,來自10余個國家的上百名教育、技術領域知名人士,共同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創造公司(Innovation)創始人兼CEO布魯斯認為,人工智能是計算機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通過機器的計算和分析能力模擬人的工作。人工智能包含3種類型:弱人工智能(主要進行策略的模擬,如下棋、自動駕駛),一般的人工智能(能夠模仿人的高級行為,如思考和認知)和超人工智能(超越人類能力的人工智能)。
當前,許多教育機構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了開拓性實踐。
21世紀,人們對個性化學習具有更加迫切的需求,這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對智能導師系統產生關注。所謂智能導師系統,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技術,結合教育技術學、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成就,模擬優秀教師的思維來組織教學的教學系統。
美國孟菲斯大學教授胡祥恩認為,智能導師系統成功實踐的特征,首先需要符合認知規律。但胡祥恩認為,如今的通用智能導師系統改掉了智能導師系統的一些缺點,或許會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
北師大副教授盧宇介紹了幾款北師大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制的機器人——基于智慧學伴平臺的交互式教育機器人、德育會話機器人等。據悉,這些智能教育機器人可以提供更良好的學習體驗,進行精準的知識狀態評估,從而更好地激勵學生學習。比如,德育會話機器人主要基于案例的推理理論進行系統設計,其中采集了大量高質量的德育問題成功解決案例,為異質學習者提供不同問題的解決方法。
“當前,我們正在對這些教育機器人進行大規模部署,從而在學校和家庭的場景下對學生進行服務。”盧宇說。
不過,技術真的能奏效嗎?智利天主教大學教授米蓋爾·努斯鮑姆認為,盡管在學習技術方面的投資不斷增加,但研究仍然沒有顯示出學習方面有任何顯著改善。僅僅給孩子提供一臺電腦或技術設備,并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所以,引入技術時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轉變,賦予教師權力,轉變學習過程。這樣一來,教師不再只是簡單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中介。”米蓋爾·努斯鮑姆說,“當然,未來的教師需要具備以下6個領域的知識:技術知識、課程知識、教學方法、評價方法、溝通能力和個人態度。”
米蓋爾·努斯鮑姆總結道:“在教育中,我們重視的不應是技術,而是教學法和教學內容。”
除了教學法和教學內容,布魯斯認為,情境即一切。什么是情境?情境是相對抽象的內容,它可以通過非顯性的干預實現對學習過程的約束和有效支持。空間、時間、學科和用戶信息,這些都可以是情境。
“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統應該包含大量決策引擎,其中情境引擎也是重要方面。” 布魯斯指出,“正因如此,建立情境支持的學習服務框架至關重要。”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03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