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教育部開始推進新課程改革,十幾年來,“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思想發動,與“自下而上”的一線教師的課堂創造,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開發與課堂研究的圖景。
“課堂研究”是一種教學實踐研究,它是基于教師對課程與教材的把握、兒童真實狀態的把握,構想、設計、實施教學方案,然后分析實際展開的課堂事件,從中引出教學形成的要素、教學展開的法則與技術,進而改進后續教學的一連串過程。簡單潔地說,“課堂研究一般是旨在一線教師改進課堂教學、形成實踐能力、建構學校文化而展開的研究課堂的立案、實施、觀察、協議、評價以及改善的一連串的教師研究及其基礎研究”。這種課堂研究是一線教師通過教學實踐,解決直面的種種問題、建構優質教學實踐可能性的場域,也是研究者發現與再發現教育學概念內涵的場域。
“課堂研究”既可以由教師個人進行,也可以由教師之間合作實施,“課堂研究團隊”就是著眼于后者的優越性而形成的。基于教師團隊的課堂研究的特質,不同于各種制度化的研修,它是完全基于“有志者自發的結集”這一意義上的“自發性”。這種“自發性”有助于保障每一個成員彼此間的思考與信條的自由,同時在提升教學實踐的素質上也容易取得共識。以這種“自發性”為前提,就可以求得“協同性”的特質——彼此從平等的立場出發,發表自身的教學實踐,根據教學實踐的事實,共同展開分析、評價、批判,從而揭示教學改進的方向與線索。這既不是特定教師的經驗,也不是客觀主義的分析,而是旨在開拓兒童無限的發展可能性,分享理想而可行的教學模式及其技術的“協同性”。再者,這種“課堂研究”必須是日常性的、長跨度的“持續性”研究。最后,這種“課堂研究”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特質就在于“倫理性”——一線教師與研究人員作為合作研究者,對于教學展開的設計、實施與課后的分析、評價的作業,負有共同的責任。在課堂研究中,研究者的理論借助一線教師的實踐加以琢磨與修正,反之,一線教師的實踐借助研究者的理論加以檢驗,或者將自身的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一線教師借助日常的課堂研究,不僅打造自身的教學實踐力,同時也打造教師的“學習共同體”。
“課堂研究”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研究”是同那些扭曲課堂研究的思想及其勢力展開博弈的一場斗爭。“應試教育”最后的堡壘就是課堂教學,課堂不變,教師不會變;教師不變,學校不會變。換言之,課堂變了,教師才會變;教師變了,學校才會變。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03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