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青島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平度)揭牌。學校選派50名專家和100名學生組成首批平度鄉村振興特派員服務隊,同時設立1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師生深入平度市16個鄉鎮的市縣兩級“第一書記”和鄉村振興工作隊派駐村,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和產業技術指導服務,為下一步與平度市合力打造10個標桿村、50個示范村、200個提升村奠定基礎。
金秋十月,農業大市平度各處碩果累累,遍地金黃,豐收的沃野上交織出一曲曲鄉村振興發展的絢麗華章。作為扎根青島、矢志三農的一所農業類高校,自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平度)以來,青農以創新驅動、智慧發展、科技服務為重點,加快了躬身服務平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步伐。
產學研協同創新
《山東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工作方案》明確指出,把提升農業裝備水平作為推動鄉村產業增長方式變革的重要手段,推動“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業機械化。因此,“要讓科技惠農振興鄉村,提升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國內根莖類作物生產機械化專家、學校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尚書旗教授說。
由尚書旗教授主持、青島農業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花生機械化播種與收獲關鍵技術及裝備”項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沉甸甸的獎項背后,產學研協同攻關功不可沒。
據介紹,在與項目合作的眾多農機企業中,青島市所屬的三家農機企業都作出了較大貢獻,其中就有青島弘盛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和青島明鴻農業機械有限公司這兩家平度本地農機企業。經過研究領域的成果合作轉化,弘盛公司生產制造出了國內第一臺花生聯合收獲機、世界第一臺2壟4行花生聯合收獲機,實現了花生聯合收獲的挖掘、夾拔、去土、輸送、摘果、清選、集果等關鍵環節突破性技術創新,所產機型不僅適合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種植模式和土壤狀況,還遠銷印度、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明鴻公司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花生有序鋪放收獲機械企業。
目前,尚書旗教授科研團隊正與上述兩家公司就花生大型智能化新型收獲裝備創新研發以及胡蘿卜、蔥姜蒜等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關鍵技術提升與裝備優化等項目展開持續深度合作,推動國內主要根莖類作物等全產業鏈條的協同創新。
探索美麗鄉村發展
探索“綠色發展”也是學校特派員們的中心任務之一。以示范園為基礎推動當地農業綠色發展的“示范園+”模式深受群眾歡迎,為實現傳統農業提質增效,打造農業高質量發展、開放發展夯實了基礎。用當地群眾的話說,就是“不但農藥化肥少用了很多,而且質量更好了”。
學校特派員、資源與環境學院王凱榮教授的“夏玉米肥藥減施增效田間試驗示范區”帶動和新增了平度蓼蘭鎮水肥一體化種植面積。2018年9月20日,王凱榮教授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魯東夏玉米肥藥減施協同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基地建設推進會在平度召開,蓼蘭鎮成為濕地保護和產業升級的示范鄉鎮。
山東省玉米產業體系土壤與肥料崗位專家、學校特派員劉樹堂教授率領團隊一行6人在平度市新河鎮和蓼蘭鎮落實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課題“魯東小麥玉米一體周年光溫水肥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均衡增產模式構建”項目,結合平度市的實際生產情況,提高小麥玉米產量和品質。
技術推進產業升級
“咱也有國家示范區啦!”今年以來,平度市東閣街道的眾多農戶心里喜滋滋。學校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梨體系馬春暉團隊,先后在平度開發區建立了1000畝梨棚架式標準化栽培示范園,在東閣街道五畝蘭村與青島天鮮果蔬專業合作建立了連體式栽培新模式試驗示范園300畝,在李園街道四家村建立了1800畝以梨、桃和葡萄為主的現代果業示范基地。通過連續多年的工作,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已成為當地果業產業升級的新“引擎”。
特派員馬春暉在原有基礎上,在東閣街道梨示范園設立智能化果園實時監測系統,開展了精準化和數字化果園建設;在李園街道果樹示范基地開展了營養大袋育苗和肥水調控技術試驗示范,提高梨樹育苗質量和移栽技術。目前馬春暉的團隊已經與平度市果樹生產企業和果農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促進了當地果樹產業發展。
加快產業升級速度和質量,特派員、蔬菜專家楊延杰教授團隊也在積極行動,對接仁兆鎮前頭村“第一書記”,規劃了該鎮齊魯醫院蔬菜供應基地園區項目,青島農業大學作為技術支撐單位,為建設200畝冷涼蔬菜設施優質栽培園區,實現綠色蔬菜供應提供服務。現在該項目正進行二期規劃,將直接帶動周邊占地2000畝的果實類蔬菜和果品種植基地建設,為規模化、全產業鏈打造提供保障。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5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