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關鍵在教育,教育的關鍵在教師”。近年來,成都師范學院堅持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提出的“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的變革與創新”的要求,從培養信息時代未來好教師的角度出發,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作為學校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將信息技術全面融入“師德養成、師能培育、師知傳承”全過程,在理念和實踐層面為地方師范院校探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
創新建設理念,建設智能育人環境
在應用需求驅動下,學校立足師范生培養實際,不斷加大智慧教育教學條件建設,分層次、系統化建設滿足信息時代未來教師培養需求的智能育人環境,主要包括:
學校建成有線無線一體化萬兆校園網和資源中心,為建構的泛在學習空間奠定基礎;將所有教室建成新型交互式多媒體教室,實現了“互動式、參與式”信息化教與學環境的全覆蓋,改變了師生信息化教與學的行為;建成“成師·文軒智慧教育研究院”,有效推進了信息化教學能力的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
此外,學校還下大氣力,全面升級智慧教學示范區(示范區于2015年9月建成,2016年獲批為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省級實驗教學中心),示范區以銳捷網絡智慧教室“簡、易、融、合”設計思想為指導,采用銳捷網絡首創的5C學習環境理念為主線,將學習空間、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進行了深度融合,建成了靈活轉換型、自主交互型、協作探究型、極簡互動型、課題研討型等各類教學空間,推動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變革。示范區成為教師開展智慧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和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要基地。
加強教師培訓,為提升信息素養賦能
智慧課堂變革,教師是關鍵。學校強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科學制定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規劃和實施方案,為提升學生信息素養賦能。建立了成都師范學院教師培訓網校,重點開展以信息化教育教學理念提升和通識技能培訓為主的全員培訓。
學校還定期組織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專項培訓,有序提升學院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先后開展了“微課設計與制作培訓”“智慧課堂操作與應用”“混合式教學培訓”“慕課教學與建設專題培訓”“智慧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智慧教學先鋒團隊教師培育(2019年)”等各類型培訓15期,培訓教師1536人次。
為了培育“名師名課”,學校通過組織“微課”“精彩一課”及“智慧課堂教研周”等展示活動來進一步強化示范引領作用。例如,2018年馬濤教授《版面文化與設計鑒賞——教你學會版面設計》和雷萍副教授的《燃燒脂肪——流行健身舞蹈》兩門課程獲批為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近日,“創新智慧教育 賦能課堂革命——2019年高校智慧課堂教學創新與應用示范研討會”在成都師范學院舉行,會議由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主辦、成都師范學院承辦、銳捷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研討會圍繞智慧教室建設、智慧教育變革、課堂教學創新等專題組織了5場專家報告、18場智慧教學工作坊和3個分論壇。成都師范學院網絡與信息中心主任周鑫燚教授在題為“聚焦智慧課堂 賦能課堂革命”的主題報告中表示:“好的教育信息化產品,不僅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更是一堂好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真正解決學校和老師的痛點,要有深度貼合教學法的功能和簡化便捷的操作培訓,才能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
在研討會上,“智慧教學先鋒團隊”的馬濤、唐瓷、夏珊、白玉培等12位先鋒團隊教師的工作坊贏得800多位參會教師的一致好評。
提高教學能力,培育新時代“四有”好老師
學校對照“四有”好老師標準,從“信息時代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信息素養課程體系重構、智慧課堂教學改革探索、信息化教學能力應用實踐”等四個方面重構了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模式,探索了全面提高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實踐路徑:
一是依據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結合中小學教師工作實際,注重信息化理念引領、加強信息技術技能訓練,全面提高信息素養。
搭建師范生信息素養基礎平臺課程。為突破師范生信息素養單一課程培養模式,學校以完善信息素養理論、掌握信息化教學能力為導向,在本科低年級設置面向所有師范生的信息素養基礎平臺課程。
改造傳統信息素養課程。從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現狀及熱點出發深度改造傳統課程,同時結合中小學信息化教學實際需求,增加“教育信息化應用與實踐”。
重構信息素養選修課程體系。圍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五個維度(技術素養、計劃與準備、組織與管理、診斷與評價、學習與發展),構建了“模塊化、菜單式”拓展選修課程體系,豐富了師范生信息素養課程資源。
二是加強信息化背景下的智慧課堂教學實踐,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一方面通過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方式推進師范生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質量;另一方面也讓師范生浸潤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實踐氛圍中,提升開展教學的能力。
從2014年10月開始,唐瓷副教授推出了首門以“校園慕課”的形式開設的公共選修課“教你做微課”。共有來自18個專業的302名同學選修了該課程。在兩個月的學習周期內,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在線小組研修、線下小組討論、網絡答疑、專題講座、在線測試等模塊的考核,約92.5%的學生順利通過考核取得了學分。
在課后的問卷調查中97%的同學認為該課程收獲較大且對“學習課程后能夠根據教學需要,制作相應的微課”表示認同。
三是常態開展遠距互動教學觀摩和遠距混合教研。通過遠距互動教學系統,讓師范生觀摩中小學課堂教學現場,與一線教師開展對話與協作,將教師所需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與日常學習和訓練有效融合,提高信息化背景下師范生自我研修與發展的能力。
四是多層次開展“在職”教學見習。通過智能微格教室,師范生開展教學模擬、指導教師全程督導,將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與實踐同學校的“國培”“省培”有效融合。
五是開展信息素養測評和信息化教學能力診斷,定期組織師范生信息化教學競賽。學校對12個師范專業的1257名學生進行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診斷測評,形成了相應的分析報告。
不久前,在四川省高校教育教學信息化工作會上,校長陳寧教授向全省109所高校代表們介紹了學校的改革培養方案,重點是通過加入師范生信息素養模塊,依托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展了以“3+X”為主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師范生定期與名校名師開展網絡遠程課堂觀摩互動,讓師范生在校期間就掌握了信息化教學的理念、模式、策略和方法,提高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
今年年初,四川省一項對教育實習和畢業生的調研發現,95%受訪校長認為,和同類師范院校相比,成都師范學院的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過硬,更能適應信息化教育教學要求。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11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