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最近,舉國都在歡慶新中國成立70周年,城市街道布置了迎國慶的標志、景觀,一些相關慶祝活動及信息正在老百姓身邊發生著、傳遞著。幼兒園里也正熱烈討論著國慶節,孩子們聊起身邊發生的變化,提出很多問題,教師敏銳地捕捉教育契機,生成教育活動,引導幼兒利用資源“學習”起來,激發幼兒愛國情感和自豪之情。下面的故事告訴你,“幼兒園里的國慶節”正在發生著什么,教師該怎樣幫助幼兒建構有益經驗。
專家聲音
全參與——
支持幼兒建構經驗
張斌
今年,喜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許多幼兒園借此話題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我們看到,幼兒園里的“國慶節”越來越多地已不再是一次單純的儀式性活動,而是關注幼兒已有經驗和興趣需要,遵循幼兒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尊重幼兒主動性和差異性的系列教育活動。作為課程資源的“國慶節”,在教師的巧思之下,有效支持了幼兒經驗的建構。
“萌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是我國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客觀現實卻是“國家”“民族”“愛國”等主題與幼兒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把握不當往往或超出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或淪為抽象、空泛的說教。相較而言,國慶節對于幼兒卻是實在的、真切的、可體驗的。從公共環境到社會活動,從媒體宣傳到家庭話題,這些渠道使得“愛國”等話題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幼兒生活,為幼兒園開展相關教育起到了鋪墊經驗、提供條件的作用。
借助資源有意識地促成幼兒發展是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最終訴求。想要幼兒園里的國慶節過得具有兒童意識、發展意識和教育意識,“全參與”理念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鑒的思路。
所謂“全參與”,包括幼兒的“全參與”和其他課程相關者的“全參與”。
一方面,這一理念倡導讓幼兒最大限度地“全程參與”到課程各個環節中來。例如,由幼兒策劃“為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方案、設計節目、制作服裝道具、布置舞臺環境、參與活動管理和回顧講評等。這種做法,要求教師給予幼兒自主行事的機會、犯錯試誤的自由、充分思考與嘗試的時間——而個體的深度學習也通常是在這種情境下發生的。
另一方面,“全參與”還強調發揮家庭、社區及社會的教育功能,實現課程的“全員參與”。例如,有的幼兒園邀請部隊官兵參加升國旗活動,有的幼兒園開展家庭旅游紀念品義賣。前者需要專業人士的標準示范,后者需要百家之力方能彰顯祖國之大。它們都是通過園內外教育資源的合力實現了單憑幼兒園自身條件難以達成的教育目標。
“全參與”理念的關鍵在于幼兒的“參與”。利用國慶節資源開展任何活動,都首先要觀照幼兒經驗的“可及性”。也就是說,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的已有經驗形成聯系,活動形式必須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活動必須蘊含能促進幼兒經驗提升的潛在價值。
例如,有的幼兒園將“國粹”作為國慶主題的內容,組織幼兒造紙、探索指南針、唱京劇、學武術……這些內容既為幼兒知曉又留有未知空間;幼兒在很大程度上要通過探究、操作、實驗、討論、表演、觀察、聆聽來完成對“國粹”的學習;在“做與國粹有關的事”的過程中,幼兒的經驗將獲得拓展、深化或重組,而這正是“參與”的要義。
(作者系常熟理工學院學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課程故事1
憶苦思甜美餐會
白瑩
9月開學季,丹桂飄香,處處是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熱烈氣氛。我園在大班年齡段預設了“交大娃娃愛祖國”的園本課程,希望能讓孩子們從生活化游戲化的課程中,切實體會到祖國的偉大,由衷地為祖國自豪。
新中國成立,對于孩子們來說很抽象,也很遙遠,為了幫助他們理解,我們設計了“憶苦思甜美餐會”活動,引導孩子們從家庭開始調查和記錄,了解父母、祖輩小時候的日常飯菜,對比孩子們現在吃的飯菜,感受人們生活的巨大變化,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孩子們帶著老師發放的記錄表,回家采訪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他們小時候吃什么。有的孩子畫一個圓圈代表碗,圈里點幾個點點,表示爺爺小時候吃的是沒有幾粒米的稀飯;有的孩子歪歪扭扭地寫下“玉0”,表示玉米;有的孩子在家人的幫助下找到了老照片或食物圖片,剪貼在記錄表上。多種多樣的表征方式,反映了孩子們各具特色的認識和信息處理方式。
收到孩子們的記錄表,我們發現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祖輩的食物集中在玉米、南瓜、紅薯等幾種;父輩的食物和孩子們的比較相像,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而孩子們的食物中多了些海鮮、西餐、日料等過去人們未曾吃過的種類。
為了讓這些源于孩子們日常生活的鮮活素材,不只停留在“介紹一下,分享交流”的層面,讓孩子們從中獲得更多領域的素養發展,我們調整了預設的課程方案。
老師組織孩子們分享自己的記錄表,邊分享邊在黑板上進行統計:咦,你的外婆小時候也吃紅薯,紅薯加1,還有玉米……哦,你的奶奶小時候也吃南瓜和玉米,玉米加1,也有紅薯,紅薯再加1……
分享過后,大家一起看一看、數一數,發現祖輩小時候的食物好相似,好幾種食物旁邊都記了幾個1,加起來是多少呢?代表什么意思呢?原來,這么多孩子的祖輩小時候都以南瓜、玉米和紅薯為主食。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點數、數字的相加、數的多少對比,感受到了簡單的統計和分析數據的方法,體會到了數學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存在和有用。
通過對比祖輩、父輩和孩子們的食物記錄,孩子們發現從寥寥無幾到種類增多,再到琳瑯滿目,甚至黑板都畫不下了,他們被深深地觸動了。
分享過程中,有個孩子說,自己的外婆來自四川自貢,當地盛產井鹽,外婆小時候家里沒有肉也很少吃菜,就把粗鹽炒一炒,炒香了用來下飯。還有個孩子說,自己的爺爺小時候過年才能吃到米飯,平常就是吃蒸紅薯、煮紅薯、紅薯磨成粉面做的餅子、紅薯煮的稀飯……這些帶著濃濃年代感的老故事,聽在孩子們耳里,撞在他們心里。
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們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幼兒園在當天的膳食安排上也做了精妙的設計,午飯提供小米飯和南瓜湯,讓孩子們也嘗嘗紅軍餐,另外還有三丁雞和蝦米白菜,讓滑爽的菌菇和鮮嫩的雞肉組成“山珍”,用濃鮮的蝦米和清甜的白菜烹成“海味”,讓孩子們在吃著紅軍餐憶苦的同時,品嘗和珍惜當下生活的香甜。
【作者手記】教育資源無處不在,當我們帶著理解去看孩子們的現有經驗、帶著敏銳去捕捉適宜的教育資源時,就能生成親近兒童、支持兒童、引領兒童的課程和活動,有趣而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幼兒園)
課程故事2
我和解放軍叔叔有約
李薇 張樂
隨著國慶節的臨近,孩子們發現生活中有很多變化,看到飄揚的國旗、紅色的標語,他們十分好奇,于是我們開展了“我為祖國媽媽過生日”的主題活動。
9月1日,孩子們都觀看了“開學第一課”。來到幼兒園,他們有時會吟唱“國旗國旗真美麗”,會聊起節目中的解放軍,會談論升國旗。捕捉到孩子們的興趣,我們班承擔了主持園內升旗儀式的活動,并請來了四名解放軍叔叔一起參與到升旗儀式中。
當四名解放軍叔叔穿著整齊的軍裝,向我們正步走來時,孩子們一下子就被這種莊嚴的氣氛所感染,自覺地站直了身體,動作也更加有力。升旗儀式結束后,我們來到解放軍叔叔身旁,孩子們十分好奇“解放軍叔叔的衣服為什么不一樣”,他們的問題一個又一個。解放軍叔叔耐心解答,還給孩子們講了關于國旗和國徽的知識。
有的男孩子說“我也要當解放軍,保衛國家”,其中一個孩子分享了他看電視獲得的見聞:“我看到解放軍叔叔站在雪地里一動不動的,就是為了保護我們。”看到孩子們如此好奇,園領導決定為他們提供參觀軍營的機會。
在軍營里,解放軍叔叔展示了軍體拳,孩子們則展示了軍體操,并參觀了解放軍叔叔整齊的房間、聽解放軍阿姨講故事。從軍營回來,孩子們暢談著自己的感受。“向解放軍叔叔學習”成了我們班的口號。在生活中,孩子們也開始按照解放軍叔叔的標準要求自己:午睡后,把被子疊整齊,還一直壓被邊,說“我也想疊成豆腐塊”;做操時更加賣力氣,小胳膊伸得更直了。當然,國慶閱兵儀式也成了孩子們最大的期待。
在與解放軍叔叔的交流中,孩子們進一步感知到祖國媽媽要過70歲生日了,解放軍叔叔在為迎接國慶而刻苦訓練。“我們生活的首都北京又是怎么迎接祖國媽媽生日的呢?”在問題的推動下,孩子們行動起來,開始有意識地去發現、記錄生活中關于祖國媽媽生日的信息,“我發現紅色的條幅”“在中關村壹號有一個廣告牌,寫著70”,孩子們的發現每天都在繼續,我們就此成立了“慶祖國媽媽70歲生日”的新聞專欄,有了新聞特刊,國慶氛圍越來越濃了。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孩子們也想為祖國媽媽出一份力量,于是想出了各種方案,“我們可以為祖國媽媽做生日禮物”“可以排練一個節目”,他們自主成立了“表演組”和“禮物組”。從選擇音樂、設計道具、制作服裝到編排隊形和動作,從投票推選做哪些禮物、選擇材料到一起制作,孩子們每天沉浸在快樂的創造中,積極自主地為迎接祖國媽媽生日努力行動著。
【作者手記】大班幼兒正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萌芽階段,如何將祖國這一概念具體化,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呢?這就要從幼兒的原有經驗出發。其實,我們前期已開展了“我們的美麗中國之旅”活動,請幼兒分享自己暑假去過的中國省份的旅行見聞,讓幼兒感知祖國的概念,之后再積極自主地行動起來,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祖國媽媽的生日,一步步深入,一點點提升原有經驗,萌發愛祖國的情感。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唐家嶺新城幼兒園)
課程故事3
像飛機一樣拉彩煙
林森 王艷
晨談中,孩子們談到了即將到來的國慶節,對于“閱兵”這個新詞匯感到新奇和興奮。于是,我給孩子們播放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時的閱兵視頻。
紅旗、紅燈籠、天安門、解放軍、坦克……當看到最后飛機飛過,拉出長長的煙帶時,孩子們爆發出震耳欲聾的驚呼,甚至拍起手來。得知今年祖國媽媽也會這樣過一個大生日時,孩子們都很高興:“我們可以掛燈籠和國旗!”“我最喜歡看大飛機,拖著長長的彩條像彩虹一樣!”
嘰嘰喳喳中,我發現孩子們對于飛機的彩色航跡特別感興趣。“孩子們,你們想不想也像飛機一樣拉彩煙呢?”
大家異口同聲道:“想!”菲菲說:“可是我們搞不來飛機呀!”
“請大家想一想,我們身邊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拉彩煙?”我鼓勵孩子們開動腦筋。
“我們可以用揉面的面粉,邊跑邊撒。”一個孩子剛說完,就有孩子反對:“那地上會變臟的。”孩子們笑了起來,有個孩子喊道:“老師,我們可以用彩帶!”
下午,軒軒第一個自告奮勇,抓著根彩帶,飛到教室的盡頭。
“哇!”大家很高興。可又有孩子嚷嚷:“我覺得不夠長,還要長的彩帶才好看!”于是,我們翻出了教室里最長的彩帶,這次是夠長了,可是彩帶飄了一下就耷拉下來,掉在地板上。
“我們怎么讓這條彩帶不掉下來,又能多飄一會兒呢?”我提出問題。
承承說:“我知道了,我們可以派個人在后面拉著,不就不會掉啦?”于是,承承站到翔翔后面,而翔翔把彩帶團起來,藏在手心里,只留一個小尾巴給承承拽著。只見翔翔一個健步沖了出去,結果下一秒,彩帶就纏在了翔翔的手指上,差點把承承帶倒。
大家笑了起來。我問道:“孩子們,你們有沒有好辦法幫幫他們?”
經歷了短暫的沉默,龍龍說:“我們可以借助工具,把它卷得整整齊齊再拉著飛!”
“那請大家去找一個你覺得合適的工具來。”在我的提議下,孩子們找來了積木、膠棒、棍子等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結果,方頭的不好卷,圓頭的雖然好一些,但速度上不去,只能“走”,“飛”不起來。
這時,遠遠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見他拿了一個卷紙筒套在樹枝上,卷紙筒隨著他的走動在樹枝上旋轉,彩帶很順暢地被放出來。我立刻請他做示范。孩子們覺得卷紙筒很像輪子,用起來很好,決定自己回家帶一個輪子和喜歡的彩帶來,第二天一起放彩帶。
第二天,每個孩子進班時都高高舉起自己的輪子和彩帶。我請兩三個孩子先在教室里試了一下。哎,怎么又纏起來啦?
菲菲說:“這個彩帶不好拿,會左邊偏一點,右邊偏一點,所以我拿手擋在兩邊了,可還是會這樣。”
“大家有什么好方法?”我再次提問。
萌萌說:“老師,我想給它加個板子可以嗎?”于是,孩子們決定給自己的輪子加裝一個防護板,之后一上午都在完善自己的“寶貝”。
下午,孩子們早早起床,帶著自己的“寶貝”來到了操場。隨著一聲令下,他們飛奔出去,小輪子立刻飛快地旋轉起來,操場上出現了幾抹飄揚的艷麗色帶。
【作者手記】大班幼兒探究欲望強烈,教師在拓展幼兒見識的同時,對于他們感興趣的“點”不應一帶而過,而應“降維”到適合他們的年齡水平,給其充分表達、探索的機會。放彩帶看似容易,其實涉及到一些簡單的機械原理概念,大班幼兒并不能完全理解,但這不妨礙他們積極嘗試,在試誤中總結和提煉出最適合的方法。從一個感興趣的“點”到最后成功體驗,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離不開家長的支持,更離不開幼兒自主、自由的探索。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二幼兒園;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29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