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奮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建成了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已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大幅提升了國民素質,有力支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在這其中,民辦教育身體力行、功不可沒。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民辦教育歷史悠久,私學傳統源遠流長。從春秋“孔子講學”到戰國“稷下學宮”再到宋代書院,直到近代教會學校,千百年來,民間辦學為培育人才、普及知識、弘揚道德、傳承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推進,我國民辦(私立)教育也被收編為國有或轉為公辦,一度從制度層面退出歷史舞臺,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才得以逐步復蘇。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民辦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弱到強,走過了一條從“國家辦學的補充”到與公辦教育共同發展的道路,現今已發展成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8.35萬所,在校學生達到5378萬人,分別占全國學校總數的三分之一和在校生總數的五分之一。其中,民辦幼兒園在園兒童已超過全國在園兒童總數“半壁江山”,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數約占十分之一左右,民辦高中階段在校生占比超過八分之一,民辦高校在校生將近四分之一。此外,還有民辦培訓機構兩萬多所,每年近千萬人次接受培訓。
經過4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民辦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不斷提升、辦學質量不斷提高,與公辦教育各自定位、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良好格局已基本形成并不斷鞏固。民辦教育的興起與發展,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直接產物和重要結晶,被認為是“新時期改革開放的一項標志性成果”。實踐表明,民辦教育事業的快速崛起,緩解了財政壓力、擴大了資源供給、滿足了多元需求、激發了教育活力、促進了教育消費,為推動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民辦教育的發展得益于宏觀制度的大膽突破和區域政策的持續創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回顧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與發展之路,我國民辦教育事業之所以能得以恢復并快速發展,就外部環境而言,主要得益于宏觀制度的大膽突破和區域政策的持續創新。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指引下,我國民辦教育宏觀制度環境不斷優化。1982年《憲法》規定,社會力量可依照法律規定舉辦各種教育事業;1995年《教育法》規定,“國家鼓勵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199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上述一系列頂層制度設計上的演進和變革,有力推動了我國民辦教育的興起和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及相關行政規章的相繼頒布實施,尤其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針對民辦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諸多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標志著我國民辦教育治理制度和政策環境日益完善。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從根本上破解長期制約我國民辦教育發展的制度性瓶頸,按照中央有關對民辦學校實施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分類管理改革的決策部署,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教育法律,國務院及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都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為民辦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空間、創設了新條件。
與此同時,在國家民辦教育法規政策推動下,地方民辦教育制度推陳出新、實踐形態豐富多樣。不少地方政府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現實需要,主動作為、協同作戰,突破體制機制瓶頸,創新民辦學校扶持方式,完善民辦教育管理機制,推出了諸多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浙江模式、上海模式、廣東模式等逐漸成熟,溫州經驗、周口經驗、深圳經驗等不斷發展,日益成為我國民辦教育區域改革探索中的亮麗風景。
可以說,40年來我國民辦教育的發展成就,是黨和國家不斷解放思想、求真務實的重要產物,是教育系統不斷深化改革、銳意創新的重要成果,是社會力量不斷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重要體現。
按照分類管理、分類扶持的原則,更好地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
當前,我國民辦教育事業發展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在取得重要成就及經驗的同時,必須清醒看到,各級各類民辦教育在改革發展中還面臨不少矛盾和挑戰。表現在:一些民辦學校辦學定位不準、辦學特色不明,教育教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民辦學校辦學理念存在偏差,法人制度不夠健全,辦學行為有待進一步規范;有的地方對于發展民辦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不夠到位,相關部門協同推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待進一步落實。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在教育領域的表現,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于優質教育的多元需求與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未來一個時期,民辦教育不僅不能缺位,還要發揮新的更大作用。為此,面向2035年乃至2050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各級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分類管理、分類扶持的原則,更好地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有度有序有效發展。
與此同時,對于廣大民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民辦學校的舉辦者(辦學者)而言,需要在以下三大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一是要積極回應黨和人民的關切,牢牢把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全面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努力辦好讓黨和政府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民辦教育。在堅持“立德樹人”中,更好體現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在做好“四個服務”中,獲得政府和社會的更大理解與支持。
二是要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在不斷改革中激發活力、增強后勁,在持續創新中培育特色、提高質量,實現自身更好更快發展。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進程中,各級各類民辦教育應當更加奮發有為,在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激發教育內在活力上率先發力,在優化教育評價制度、引領素質教育發展上率先垂范,在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實現學校內涵發展上率先作為。
三是要落實民辦教育新法新政精神,推進依法依規辦學,在主動遵從教育規律、自覺規范辦學行為中,實現良善治理。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各級各類民辦學校都應當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持教育的公益屬性,突出學校的育人功能,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絕不能把良心事業辦成逐利產業”。
(作者系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22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