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底到12月初,天津大學在全校圍繞“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掀起了持續一周的大討論。在此期間,學校發布了“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人才培養綜合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
在向全校師生闡釋這個方案的時候,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雷鳴將它形象地比喻為“一棟房子”。
房子的“屋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四梁”是學?!凹覈閼选⑷蛞曇?、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培養目標;支撐四梁和屋頂的是德、智、體、美、勞五大育人體系,即此次改革推出的:德育鑄魂計劃、智育固本計劃、體育強健計劃、美育浸潤計劃、勞動教育淬煉計劃。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機制,則是這棟房子牢靠的“地基”。照亮這所房子并讓它溫暖的“陽光”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愛和責任。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25所高校之一。此次提出的改革方案,率先將“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有機融合,構筑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樹人體系,探索卓越人才培養的天大改革路徑和方式。
方案:構建育人的好“土壤”好“生態”
校長金東寒用“三個迫切需要”來形容學校人才培養綜合改革的迫切性:應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迫切需求;順應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的迫切需求;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迫切需求。
金東寒坦言,現在大家都在提“未來教育”,而未來世界是多樣和不確定的。站在終身教育的視角重新審視人才培養工作,試問現有的人才培養體系能否培養出能應對未來挑戰的人才?要培養這樣的人才,我們到底應該開設什么樣的課程?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核心能力?我們需要怎樣的教學生態?
一連串的問題,帶出的是學校對于自身人才培養的反思:針對育人目標,培養舉措夠具體嗎?有沒有落實到全員的崗位責任書上?我們“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是不是牢固……
怎么改?改革方案給出了答案。在金東寒看來,改革就是為育人提供好的“土壤”和好的“生態”。
“五育并舉”中,“德育鑄魂計劃”構建“家國情懷”的通識教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日常思政融會貫通的德育體系,讓思政教育、價值引領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智育固本計劃”則通過專業教育、貫通培養、科教協同構建起可應對變化、塑造未來,時代所需的一流人才智育體系;“體育強健計劃”以身心健康、鍛煉習慣培養和校園體育文化為重點,改革課程設置、教育模式和考核模式,引導學生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美育浸潤計劃”則通過高地建設、審美教育、體驗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立美能力;“勞動教育淬煉計劃”強調從生活勞動、專業勞動實踐和公益勞動三個維度,實現勞動教育的三層次目標:具備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和良好行為習慣、系統掌握與專業相關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具有樂于服務奉獻的勞動精神。
筑牢“地基”,須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學校也將以“崗位說明書”的形式明確各工作崗位的育人職責,將《天津大學師德公約》要求融入崗位職責中,出臺崗位“工作行為規范”和“負面清單”;從招生、入學、培養到畢業,對學生實現全環節、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同時抓住學生成長中的關鍵環節,分層次、分階段教育;營造全方位育人環境,從線上線下的空間維度,營造“一草一木皆育人”的環境氛圍。
探索:回歸大學的初心和使命
就在“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人才培養綜合改革閉幕會召開的當天,天津大學發布本研貫通人才培養實施辦法,打破學科藩籬和專業壁壘,實施本研貫通人才培養。
事實上,近年來學校密集實施了一系列人才培養改革舉措。出臺《天津大學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動計劃》,打破專業的限制按大類招生,實行“無門檻”的專業轉出機制,實行完全學分制;探索思政課“授課小組制”,協同思政隊伍、教學方式、育人環節,推動思政課協同聯動;發布天津大學“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方案,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立項;2017年新工科“天大行動”吹響新工科建設號角,2019年4月底天津大學新工科建設方案發布;9月首個新工科人才培養校級平臺新生開學,天大新工科方案正式進入實踐階段;課外體育鍛煉納入本科生必修課;校內開辟勞動教育體驗基地……
而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綜合改革探索則開始得更早。全面深化博士生招生“申請—審核”制改革;推行“3I·4C”研究生分類培養體系;打破導師終身制,使導師由“資格”轉變為“崗位”,改革導師責權機制,形成更加年輕、更具活力的導師隊伍;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新建首批21門面向人工智能發展和新工科建設的課程……
改革方案后,校內連續召開了18場專題宣講會,覆蓋30個院級單位,近千名師生參與研討。
“編輯一本好教材可能花費3—6年時間,同樣時間精力的付出,在科研上能出更多的成果,晉升更快?!薄坝艘浞挚紤]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不搞假大空,做學生真喜歡、有啟發的活動?!薄瓗熒募杏懻撝?,匯總的建議、意見足足有數百條。
“討論熱烈,正反映出師生對人才培養工作的關心和熱情。”在黨委書記李家俊看來,推動綜合改革,就是回歸大學的初心和使命,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再認識、再提高、再深化。
愿景:讓學生發生很好的“化學反應”
改革方案形成了天津大學未來幾年人才培養工作改革的“施工圖”:
未來扎根“興學強國”的文化土壤,形成至少包含200門涵蓋不同類別課程的高質量通識課程群;至2021年開設10門以上與思政課必修課相配套的系列選修課;重點建設專業關鍵核心課,增開選修課,為學生自主自由學習“留白”;科教協同,重點研發項目要吸收本科生參與,2022年全校本科生參與科研比例達到20%;本科生入學后第一學期即開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對學生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1—2項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鍛煉習慣;籌建人文藝術學院,培養兼具藝術修養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復合人才;開設20—30門藝術公選課、網上公開課,將美育課程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必修課;美育活動到班級、到宿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生活勞動從宿舍抓起、進行多種形式的勞動實踐和崗位體驗,形成系列“勞動+學科”通識教育類課程和“專業+勞動實踐”重點課程,實行校園衛生責任包干制,設立“天大勞動周”,更廣泛地開展社會實踐。
精儀學院教授劉鐵根用做學生“成長全過程的傳感器”“成長全方位的解調儀”和“成長全覆蓋的檢測儀”來形容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的作用。在這位有著30多年教齡的教師看來,教師的責任和愛是光:不僅能照亮每個角落,還可以給人以希望和引導,讓每一位追逐奔跑的人可以觸及到光所及的遠方,讓學生可以在敞亮的房間學習,可以在溫暖的陽光下生活,可以在明亮的陽光下成長。
而在金東寒看來,通過好的“土壤”好的“生態”,讓學生在學校這個大熔爐里發生很好的“化學反應”,才能培養出具有天大品格、擔當天大使命的時代新人。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23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