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貧困地區師資問題受到關注。全國人大代表、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花坪小學副校長劉發英建議,提高農村,特別是貧困山區的教育水平,要真正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
就在日前,北師大宣布將設立“四有”好老師啟航計劃基金,對簽約單位所在地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公費師范生、本科非公費師范生、非定向就業研究生發放獎勵金10萬元。
大學生到國家級貧困縣學校任教,對提高貧困縣教育質量,加強貧困縣人力資源開發,助力教育扶貧,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具有重大意義。大學生特別是優秀大學生,到國家級貧困縣學校任教,具有促進大學生就業與提高貧困縣教育質量助力教育扶貧的雙重意義。此舉也必然會起到示范作用,帶動全社會關注、關心和支持大學生、研究生就業。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北師大“四有”好老師啟航計劃基金的設立表達了引導學生積極就業的社會擔當,又超越了積極引導積極就業本身。
筆者認為,改善貧困地區師資,可以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系統研究探索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師資供給,不斷提高大學生、研究生,特別是優秀大學生、研究生到貧困縣學校任教的作用和帶動作用。
首先,提高來源供給質量。由于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兒童受經濟落后等因素的影響,在校生的知識基礎更薄弱、綜合素質起點存在一定差距,但決不是他們更容易教。在畢業到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學校任教之前,大學要有針對性地讓他們掌握更有效地對知識基礎更薄弱、綜合素質起點低的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技能。同時,貧困地區與農村地區自然環境、農業生產、社會活動是這些地區的重要課程資源。不要讓“貧困地區什么都是落后的”的偏見屏蔽了利用這些課程資源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要培養這些即將到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學校任教的大學生有效、高效利用這些課程資源的能力。用開放的心態與綜合能力去發現改進可能性的地方,在與當地教師共同努力下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學校教育質量。
其次,推進制度供給變革。優秀大學生、研究生去貧困地區、農村地區任教,只是他們就業的開始,而使他們安心從教、長期從教,則需要持續推進制度供給變革,不斷優化制度供給。重點需要優化教師編制標準與教師工資制度。要從師生比與師班比兩個維度考慮為貧困地區、農村地區配置師資,讓到貧困地區、農村地區的優秀大學生、研究生有更多時間研究如何教學,平衡他們的教育教學工作與專業發展。要保障貧困地區、農村地區教師工資待遇政策落實,既關心到貧困地區、農村地區的優秀大學、研究生的職業成就,又關心他們的生活質量,讓他們職業與生活平衡。從推進制度供給變革發力,讓農村教師變成有吸引力的職業。
最后,要力促要素供給創新。要素供給過程中要體現底線配置原則與公平分配原則。底線配置原則,即每所農村學校至少要有兩名專任教師。公平分配原則,即縣域內可按照校際師均教學工作量均等原則進行教師要素供給。通過貫徹底線配置原則與公平分配原則,讓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師資配置更加合理。為進一步推進要素供給創新,可以逐步探索、建立與完善教師歸屬于系統(縣教育系統)、服務于學校、統籌于縣域的師資要素供給體制,促進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師資要素合理流動,不僅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學校教育質量,而且不斷增加農村教師隊伍活力,從而讓二者形成良性的互相促進。
(作者系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22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