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清河第四小學以“快樂農場”為核心陣地,構建起獨具特色的勞動教育體系,不僅讓學生在田間地頭收獲了作物,更在實踐中汲取了成長的養分。
空間再造
校園成為勞動教育立體課堂
學校將教學樓頂的閑置區域改造成“快樂農場”,打造了一個集種植、觀察、實踐、展示于一體的勞動教育綜合體。200平方米的空中農場細分為五大功能區:蔬菜種植區按季節輪種白菜、蘿卜、西紅柿等12種常見作物,花卉區種植向日葵、雛菊等兼具觀賞性與生長教育價值的植物,觀察區配備顯微鏡、生長記錄儀等工具,工具存放區采用“班級認領制”管理,展示區實時更新學生的種植日記與成果照片。這種空間設計打破了“勞動就是體力活”的刻板印象,讓勞動教育有了更豐富的載體。
六年級學生在種植玉米時,自發成立研究小組,在科學教師指導下設計對比實驗,記錄不同種植間距下玉米的株高、穗長、產量數據,最終形成《玉米種植間距與產量關系研究報告》,不僅為農場后續種植提供了科學依據,更讓學生體會到“勞動需要智慧”的深刻內涵。
課程重構
勞動成為跨學科學習紐帶
基于“快樂農場”,學校構建起“三維四層”勞動課程體系,讓勞動成為串聯多學科知識的紐帶。“三維”即農事勞作、自然探究、文化傳承三大課程維度。在農事勞作維度,學校設計了“耕地—播種—施肥—收獲”的完整實踐鏈條。“四層”則對應四個年級段的能力培養目標:低年級學生通過“種子貼畫”“澆水記錄表”等活動,培養觀察能力與責任心;中年級學生參與“作物生長周期管理”,學習繪制生長曲線、計算產量等技能;高年級學生承擔“農場規劃師”角色,運用幾何知識設計種植布局、通過市場調研確定作物種類;六年級畢業生則負責“農場檔案庫”建設,將種植數據整理成可視化圖表,為學弟學妹提供參考。
學校還開發了“節氣與農事”融合課程,秋分時節開展“豐收節”活動,學生用收獲的果蔬制作創意拼盤,在勞動課上設計擺盤造型,在語文課上撰寫《南瓜成長記》,在數學課上計算“瓜果重量與種植天數的關系”。
評價革新
讓學生成長看得見、摸得著
學校建立了“潤勞”評價體系,將勞動教育的過程與成果量化為可積累、可展示的“成長資產”。技能賬戶記錄學生掌握的勞動技能,如“會使用鋤頭”“能辨別病蟲害”等;情感賬戶記錄勞動中的情感體驗,如“第一次收獲時的喜悅”“幫助同學后的滿足”等;創新賬戶則記錄勞動中的創意表現,如“用飲料瓶制作自動澆水器”“設計農場垃圾分類方案”等。每個賬戶的“存款”都由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共同確定。
五年級學生小李起初在農場勞動時怕臟怕累。但在“潤勞”評價體系的激勵下,學期末,他的“技能賬戶”積累了8項技能,“情感賬戶”記錄了“幫助低年級同學打飯、整理桌洞的成就感”。他在日記中寫道:“原來我不是不會勞動,而是沒找到勞動的意義。”
場景延伸
讓勞動教育融入生活
學校通過“勞動實踐雙軌制”,構建起“校園+家庭+社會”的勞動教育網絡。
學校設立“勞動體驗官”崗位,每學期選拔學生深入食堂體驗。學生們從洗菜時學習蔬菜農藥殘留檢測知識,到炒菜時掌握火候與營養保留的關系,再到送餐時體會服務他人的責任,最后在洗餐具時理解勞動分工與協作的意義。
學校設計了“勞動技能進階表”,將疊衣服、整理房間等家務勞動分為“入門級”“進階級”“大師級”。結合五一勞動節開展“家庭勞動錦標賽”,設置疊衣服競速賽、創意拼盤賽等項目;勞動周期間組織學生為長輩做按摩等活動。
學校還組織農場成果義賣活動,學生自己設計攤位、定價、推銷,所得款項一部分用于購買農場工具,一部分捐贈給紅十字會,通過“勞動—創造—分享”的閉環,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社會價值。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清河第四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6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