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于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卓越工程師培養國際會議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等6所中國高校,與來自西班牙、巴西、印度尼西亞等6個國家的8所高校鄭重簽約,共建6所海外卓越工程師學院(以下簡稱“海外卓工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有8所高校聯合來自7個國家的10所高校共建8所海外卓工院。
這不僅是數量的攀升,更是質變的開始。當前,一場關乎全球工程教育未來的深刻變革正悄然發生:發軔于中國的“卓越工程師”培養理念與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系統化姿態“揚帆出海”,為世界貢獻工程教育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致力于與全球伙伴共塑工程教育的新生態。
1 布局:立足中國,擁抱世界
推動卓越工程師學院“出海”,是一次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深遠布局,更是國家戰略、產業需求與教育發展系統協同的必然結果。
服務國家戰略,為共建“一帶一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夯實人才基石。卓越工程師培養與落實“全球發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全球治理”四大倡議緊密相連。當中國鐵建、中國中車等企業的業務遍布全球150多個國家,當雅萬高鐵飛馳、巴西薩爾瓦多跨海大橋啟動建設,這些標志性的“中國名片”工程,急需大量既精通中國技術標準,又深諳當地國情文化的本土化工程師。海外卓工院的建立,正是為了給這些重大合作項目提供堅實、可持續的人才支撐,實現“軟硬聯通”。
響應產業訴求,破解中國企業“出海”進程中的“人才荒”瓶頸。“一流人才,特別是具有全球視野、精通國際規則、掌握前沿技術且深諳跨國文化交流的卓越工程師隊伍,將是企業未來參與高水平國際競爭、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基石。”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趙佃龍道出了企業的心聲:企業“走出去”的深度和廣度,已從早期的設備出口、工程承包,邁向“產品+服務+標準+人才”的全產業鏈輸出。與之配套,人才培養體系和標準必須同步“出海”,才能保障中國技術和模式在全球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與長久生命力。
倒逼教育變革,促進中國工程教育高質量發展、加速邁向世界一流。在北京交通大學校長余祖俊看來,建設海外卓工院必須“構建開放式的育人體系”。這一理念在實踐中將促使國內高校打破學科壁壘、院系壁壘,建立更靈活的跨境教學組織和管理機制。正如他所強調的“真需求、真委托、真研究、真應用、真育人”原則——在海外復雜工程場景的淬煉下,反向推動國內工程教育在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評價標準上的全面革新與升級。
2 路徑:多元探索,模式創新
海外卓工院的建設,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供遵循,而是基于不同的文明土壤,探索多元而富有生命力的實踐路徑。
校企協同,重大項目驅動。海外卓工院具有明顯的校企國際化深度協同色彩。例如,在中國—印度尼西亞卓越工程師學院的簽約儀式上,參與簽約的不僅有中南大學與印度尼西亞萬隆理工學院兩所高校,還有來自中國的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印尼的青美邦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未來,海外卓工院的人才培養將直接錨定中國企業的海外重大工程一線,實現屬地中國學生“在戰場上學打仗”。學生將在國際化團隊中直面復雜工程挑戰,全過程參與從研發設計、實驗到成果應用轉化,錘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與全球協作能力。
校校攜手,融合優勢資源。高校間通過深度合作,共同構建融合中外的培養體系。以北京交通大學為例,該校分別與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簽署協議,共建兩所海外卓工院。目前,該校正緊密對接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業務的交通、能源領域中資企業,切實掌握他們的科研與人才培養需求,建立卓越工程師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實施三類海外卓越工程師專項,包括海外卓越工程師全日制派出專項、海外卓越工程師企業在職碩博士專項、海外工程師碩博來華留學項目等,系統化地滿足不同來源、不同階段人才的培養需求。
標準先行,推動國際互認。讓中國工程教育的標準與世界對話、互認,是海外卓工院建設的深層目標。9月27日,中國與國際工程聯盟簽署聯合聲明,啟動構建研究生層次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協議;與歐洲工程教育認證網絡達成聯合共識,加強卓越工程師培養合作。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副校長安娜·科爾表示,中國工程教育的質量與培養模式,已獲得世界頂尖大學的廣泛認可。當前,中外高校在共建海外卓工院的過程中,正致力于從不同模式中形成共同認可的質量標準,推動學位互認、學分互換,從而增強人才的全球流動性與職業發展的包容性。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合作,更是規則層面的軟聯通,旨在形成可引領全球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新范式。
數字賦能,重塑教學形態。海外卓工院的建設天然攜帶數字時代的基因。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副校長何塞·弗朗西斯科·蒙塞拉特介紹,該校從本科一年級起就將人工智能、數據素養融入課程。這種前瞻性的布局,確保了培養出的工程師能夠熟練運用最新工具,應對數字化時代的挑戰。這一理念在產業端也得到了有力呼應。中國中車核心子公司——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林樹建表示,他所在的企業已構建覆蓋整車、系統、部件的全鏈條仿真實驗平臺,為跨國、跨校聯合研發與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共享資源。
3 愿景:面向未來,共塑生態
海外卓工院的建立,不僅關乎全球工程教育的未來走向,更關乎人類共同發展的前途命運。
重塑工程教育的價值內涵。在新的歷史時期,工程教育不僅要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更要塑造具有全球視野和人類情懷的世界公民。未來的卓越工程師,既是技術攻堅者,也應是全球協作者和可持續發展的推動者,能夠理解并尊重文化多樣性,以工程智慧增進人類共同福祉。
構建開放包容的合作生態。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法國國立民航大學共建中法航空學院,到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下屬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造非洲首所交通大學——尼日利亞聯邦交通大學,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全球工程教育合作的多彩畫卷。在這個創新生態中,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彼此賦能、共同成長。
開辟文明互鑒的新境界。教育交流是最深入、最持久的人文交流。通過海外卓工院,不同文明的智慧得以匯聚,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中國高校得以更深入地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與各國伙伴攜手實現從人才培養到文化互鑒、從友誼播種到未來共創的全面提升。
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關口,中國正以卓越工程師培養為支點,攜手世界各國共同擘畫全球工程教育新圖景。在卓越工程師學院“出海”的航道上,當來自不同文化的工程師攜手共進,當創新火花在文明互鑒中迸發,我們見證的,不僅是技術革新與個人成長,更是人類共同邁向的美好未來。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5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