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需要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近年來,浙江理工大學立足學生成長規律和品德發展特點,充分發揮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浙江?。款^高校作用,依托浙江省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聯盟,在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的協同實踐中,探索形成了一體謀劃、系統深化、多元支撐的長效機制,推動思政育人鏈貫通各學段、貫穿全過程。
一體謀劃,深化一體化育人機制
學校聚焦思政教育重要環節,打破學段壁壘,以點帶面形成“校地共建、聯盟共進、跨省共育”的系統格局。
校地共建,試點一體化育人共同體。學校與杭州三區教育局、中小學共建“思政學院”,實現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教研共進、資源共享。打造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聯合多地教育局共同推進思政育人一體化建設。
聯盟共進,打造一條鏈育人大格局。根據省教育廳統籌部署,學校協力組建浙江省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聯盟,協同省域、設區市兩級聯盟,形成“政府主導—聯盟指導—高校牽引—中小學協同”的一體化建設長效機制。通過資源整合與成果展示,推動課程體系優化、教師隊伍建設、區域經驗推廣,形成了系統推進、互促共贏的工作格局。
跨省共育,構建一盤棋育人新機制。學校構建“學?!块T—學院”三級運行機制,成立思政教育教學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頂層設計。以思政職能部門為主體組建大中小學紅色文化一體化傳承聯盟,與浙江、陜西等9省區共建70余個基地。各學院開展“大手拉小手”紅色研學活動,形成跨地區、跨學段協同育人的常態化運行機制。
系統深化,多舉措創新育人模式
學校堅持價值導向,破解理論與青春不同頻的現實問題,以內容創新、載體融合、形式多樣為抓手,構建“館課引領—實踐塑造—宣講轉化”三階遞進模式,系統提升育人實效。
凸顯真理育人,建設館課融合大思政課。學校依托校史和地方紅色資源,探索形成“館課—館校—館際”教學模式。推出“二十大青年說”“紅船精神”“八八戰略”“共同富?!钡认盗兄黝}思政課。建設紅色檔案館、絲綢博物館、亞運文化展館等思政課館群。通過圖文實物、虛擬現實交互、線上展播等方式,推出紅色經典歌劇、手繪地圖、數字展廳等項目,上線“紅傳鑄魂”平臺和“紅館講解直播間”,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化思想認同。
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拓展課程化實踐空間。學校構建思政課實踐地圖,集成循跡溯源、紅色印跡等主題資源,形成“理論教學—實踐體驗—情感共鳴”育人閉環。與延安、南湖紀念館、下姜村等共建教學基地,打造“青少年研學+志愿服務+社會調研”多維育人體系。輔導員、基地導師送課上門,以沉浸式課本劇、云直播宣講等形式,豐富課堂表達,增強育人實效。
探索青春路徑,推進主題化宣講思政微課。學校創建“理論主課堂+實踐大課堂+網絡新課堂”宣講體系,依托學生科創、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項目,孵化“窗口青年說”“代碼里的中國芯”等系列主題課程。紅信講習團、青春宣講團以微黨課、微團課、紅色劇本、浙里科學家故事直播間、短視頻等多種形式面向高校與中小學宣講,讓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時代感。
多元支撐,建強一體化師資體系
思政教育一體化的根本在于教師隊伍建設。學校以高校大師資聯動、跨學段師資結對、一體化研訓等機制,完善教師協同與成長體系。
多向協同,強化大思政育人團隊。學校跨學院組建大思政團隊,推動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協同育人。思政課教師通過“創翼工作坊”“青藍攜手工程”等平臺,聯合專業課教師開發“案例+微課”課程集,探索“思政+專業”融合路徑。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共同組建“紅傳聯盟”“絲路啟夢”等工作室,推動實踐育人項目持續創新。
多維銜接,推進跨學段結對機制。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多所中小學結對。馬院教師擔任臨安區天目少年思政學院名譽院長、錢塘區一體化教研員和中小學思政副校長,指導課程設計、示范授課、巡回評課,協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育人落地。
多鏈聯動,形成一體化研訓機制。學校作為理事長單位,圍繞浙江省教育廳部署,聯動省域、設區市兩級聯盟,共同打造示范金課、典型案例與示范團隊,形成“同題異構、同課共講、同行共研”的師資研訓機制。通過共建數字化平臺,開發建設課程庫、案例庫、視頻庫,實現思政資源共建共享。
?。ㄗ髡邌挝唬赫憬砉ご髮W。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三創”人才培養的文化涵育機制[jgzd202214]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5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