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會一年間·走進改革現場
在毛烏素沙漠南緣,25歲的石健陽正在查看沙地中的樟子松幼苗。這位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2020屆畢業生,繼承自己的爺爺、“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的治沙事業,運用在校所學創新研發樟子松無性繁殖育苗技術,將樟子松成活率提升至85.2%,構建“以林養牧、以牧促林”的生態治理新模式,讓治沙事業煥發新生機。
石健陽的成長歷程,是陜西特色創新創業教育成效的生動體現。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近年來,陜西省著力構建“紅色鑄魂、平臺賦能、服務戰略”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區域發展培育了一批扎根基層、勇于創新的青年人才。
紅色鑄魂,扎根實踐育新人
西北大學博士生趙浩安的科研之路,始于2015年夏天的“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農村蜂場簡陋的帳篷、凌亂的蜂箱和蜂農粗糙的雙手深深觸動了他,“那一刻我明白了,知識的意義在于造福百姓”。此后的5年間,他深入10余個省份,研發的中蜂飼養技術讓蜂農告別“追花奪蜜”的艱辛,協助編輯出版的《中蜂飼養技術》成為蜂農實用手冊,帶領團隊的“蜂之蜜——打造蜂產業鏈升級變革與精準扶貧新模式”項目榮獲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金獎。
開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過程中,陜西高校學子帶著科技項目走進田間地頭。數據顯示,全省每年組織2‰以上在校學生開展科技助農實踐,累計1500多個項目落地,3000余名大學生返鄉創業,幫扶農村群眾近50萬人。
西安理工大學博士生羅鵬程帶領團隊遠赴新疆,白天頂著40℃的高溫在鹽堿地布設監測設備,夜晚則埋頭優化灌溉參數。經過3個月奮戰,研發的“精準淋鹽+改良固肥”方案讓當地棉田畝產提升20%,帶動120余戶棉農戶均增收1.2萬元。如今,技術推廣至3個縣市,改良鹽堿地超5000畝。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14年來走訪11個國家,在絲綢之路沿線開展聯合科考87次;在烏茲別克斯坦的遺址現場搭建起中亞首個遺址保護方艙,大大降低保護成本。其工作連續兩屆入選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清單。
平臺賦能,筑夢未來強根基
深夜,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極創工作室”的服務器指示燈依然在閃爍。這個科技創新俱樂部,已成為學生實現創意的搖籃。在這里,一群年輕人自主研發的Swan Lab人工智能訓練工具,不僅登上開源代碼托管平臺GitHub熱榜第一,更獲得2000萬元的投資,目前已擁有15萬注冊用戶。
陜西構建的多層次創新創業平臺,正在為年輕人搭建實現夢想的階梯:全省建成3個國家創新創業示范基地、10個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46個省級創新創業學院、114個大學生創業孵化園以及193個校級眾創空間。這些平臺搭起連接實驗室與產業園的橋梁,讓創新想法能夠“零距離”轉化。
在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楊蕊和她的“氘維計劃”團隊在“博士+高職生”科創工作室的支持下,攻克國產氘代維生素A生產工藝的“三低”難題,將氘代率提升至98.5%,純度達99.7%,填補了國內高端氘代原料生產的空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太陽能建筑與環境”團隊三代接力20余年,專注于高原清潔供暖技術,研發的“分層蓄熱、定向取熱”技術將蓄熱效率提升至90%以上,已在西藏20余個縣區推廣應用,惠及50余萬人,年減排二氧化碳3.6萬噸,讓高原房子“靠太陽取暖”的愿望成為現實。
服務戰略,擔當使命顯成效
西北工業大學實驗室里,歐陽波博士和團隊成員正在調試航空發動機轉子測量系統。這個名為“逆壓行者”的團隊,聚焦國產航空發動機研制需求,攻克航空發動機內流場氣動測試關鍵技術,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試驗數據被直接用于我國先進航空發動機研制。
這樣的事例在陜西各高校屢見不鮮。陜西創新創業教育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創新價值。
在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因田制肥 藏糧于地”團隊用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師生們深入寧夏、新疆、陜西三地,采集土壤樣本7200多組,研發出18種專用有機肥配方。團隊成立寧夏國源化肥有限公司,建成2條年產10萬噸的肥料生產線,已服務1500余戶農戶、42家農業合作社。使用了團隊定制肥,新疆棉田化肥用量減少30%,畝產提升8%至12%。
西安理工大學白濤教授團隊深耕西北旱區生態修復10余年,其研究成果讓大片林草與胡楊林重現生機。團隊構建“導師引領—師兄傳幫帶—學生資助創新”培養鏈條,取得5項省部級獎勵,更培養了一批扎根西部的青年人才。團隊培養的少數民族學生胡安什·那孜木別克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投身額爾齊斯河水資源保護工作。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校園應用到產業一線,7年來,陜西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已推動2500多個創新項目落地,提供就業崗位4.6萬個,帶動就業近30萬人。在陜西創新創業教育培育下,像石健陽、趙浩安、楊蕊、歐陽波這樣的青年人才不斷涌現,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4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