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巡班時,看到中班保育老師正忙碌地清洗玩具,幼兒則在區域游戲中自主活動,兩位帶班教師專注觀察指導。這一幕看起來很溫馨,卻讓我不禁思索:玩具的清洗消毒作為保育常規工作,是否僅是一項后勤任務?它能否超越單純的衛生管理,成為幼兒參與的學習機會?我決定與中班教師、保育老師開展一場微教研活動。
識別問題:
保教分離不利于幼兒學習
教研現場,我拋出觀察到的現象——玩具清潔由保育老師全權負責,幼兒未參與其中。然后以“保育與教育是否割裂、兒童主體性是否被忽視、課程資源是否充分利用”三個問題引發教師的思考。大家在研討后認為,當前幼兒園保育工作往往被視為后勤事務,由保育老師獨立完成,而教師則專注于教育活動。這種分工無形中剝奪了幼兒參與真實生活實踐的機會,也弱化了保育工作的教育價值。
在找到問題癥結的基礎上,大家開始發表觀點。龍老師說:“幼兒并非等待被填充的‘容器’,而是能通過親身實踐建構知識的主動學習者。清洗玩具的過程,可以成為他們探索材料特性、理解清潔原理的科學探究活動。”博文老師說:“清潔活動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任務挑戰等方式,轉化為幼兒喜愛的游戲,而非枯燥的勞動。”
理念同頻:
理解幼兒的學習邏輯
基于上述討論,我向教研組提問:“如何打破保育與教育的界限,讓清潔活動成為幼兒深度學習的機會?”“幼兒的參與面臨哪些實際困難?如何設計階梯式任務?”“清潔活動能否與五大領域目標有機融合?”
在微教研活動中,面對保育老師“可能弄濕衣服”“拖慢進度”和教師“幼兒能力有限,洗不凈”的困惑,我并未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三個層面的引導促進團隊深度反思。首先,我們共同剖析了這些擔憂背后的教育觀念:當我們擔心弄濕衣服時,是在保護幼兒,還是在考慮自己的工作便利?對“洗干凈”的標準判定,是基于衛生要求還是對幼兒能力的不信任?
其次,我們重新審視了活動價值的評判維度:是追求“高效完美的清潔結果”重要,還是讓幼兒通過試錯獲得“濕了衣服才知道要挽袖子”等直接經驗更有價值?這種專業對話讓團隊意識到,我們常常用成人的效率邏輯替代幼兒的學習邏輯。
最后,我們達成關鍵共識:幼兒教育中的“衛生標準”應該包含雙重維度,既要達到基礎清潔要求,又要實現“通過清潔獲得發展”的教育目標。這個認識轉變,為后續“玩具清潔日”的設計奠定了理念基礎。
實踐創生:
從成人包辦到幼兒主導
基于教研中達成的共識,我們開始將理念轉化為行動。中班組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玩具清潔日”行動研究,其核心目標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關注“如何把玩具清洗干凈”的結果導向,轉向探索“如何讓清潔過程成為幼兒學習契機”的過程導向。
教師先通過圈談活動引發幼兒思考:“玩具為什么會變臟?”“怎樣才能讓它們變干凈?”幼兒用放大鏡觀察玩具縫隙,發現了黑點、黏膩,進而討論“灰塵是從哪里來的”,這正是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通過討論和觀察,他們開始關注“清潔”的必要性,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幼兒自主分成清洗組、沖洗組、晾曬組和檢查組。他們在用牙刷清潔玩具縫隙的過程中發現,力氣太大會刷掉玩具上的圖案,從而學習精細動作與力度控制,他們用標記牌區分“已清潔和待清潔”,自然滲透分類與計數。
幼兒在清潔過程中展現出令人驚喜的能動性:有的發現“毛絨玩具不能泡水”而主動調整清潔方式,有的提出“先用吸塵器吸灰塵”的創新建議。這些生動的案例證明,當幼兒從任務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活動的主動建構者時,他們不僅掌握了分類、清潔等生活技能,更在親身體驗中建立了衛生習慣與健康生活的深刻聯結,責任意識得到自然生長。
之后,幼兒用繪畫、照片或簡單符號記錄清潔過程,并在集體分享時討論“今天哪個環節最有趣”“下次怎樣做得更好”,這樣的反思促進了幼兒的深度學習。
保育老師“原來我的工作也是課程”的感慨,標志著保教工作者專業認知的關鍵突破。帶班教師也通過此次活動拓展了課程視野。照料植物時能感悟生命更迭規律、擺放餐具時可以提升空間規劃能力……這些日常環節都被重新定義為教育契機。
(作者系江蘇省寶應縣開發區實驗幼兒園副園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9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