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的《關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優化校園基礎設施、安全設施等物理環境,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這要求學校主動作為、精準施策,建設“慧玩樂學”的良好校園支持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慧玩樂學”,即“智慧地玩、快樂地學”,旨在打造以兒童發展為中心、突破時空壁壘的校園支持性環境。這一理念深刻體現了堅守兒童立場的哲學內核。深度再造校園環境和課程生態,探索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支持性“心靈家園”,為賦能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案。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遵循身心規律,夯實健康基石。身心健康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前提。構建適配6—12歲兒童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環境至關重要。其一,實施學段差異化作息制度。依據低、中、高不同學段學生的體力、注意力特點,科學定制專屬作息表,精準匹配發展需求,有效避免低年級過早疲勞或高年級活動不足問題,保障學習效能。其二,打造動態活力空間體系。充分規劃利用課間一刻鐘、大課間、體育課和陽光體育活動時段,科學設計活動空間和活動課程,確保學生獲得充足身體鍛煉,有效釋放課堂累積壓力,為后續學習注入充沛生理能量。
營造情感空間,構筑心靈港灣。安全、包容、可歸屬的空間環境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學校可利用非正式角落,如教學樓轉角、走廊盡頭等,打造兼具私密安全感與開放包容性的情感支持空間,如“心靈驛站”、“悅讀書吧”、“創意涂鴉角”等。以小帳篷形式的“心靈驛站”為例,其半封閉的物理結構營造出強烈的“專屬感”和心理安全感,成為學生調節情緒、緩解焦慮的避風港。同時,此類空間被賦予打破年級、班級界限的包容性文化內涵,營造無差別接納的溫暖氛圍。配套實施如“空間管理員”制度,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活動主題并主導空間使用,賦予其空間主導權和價值感。物理空間的“角落”由此轉化為學生卸下心防、自由表達、建立積極聯結的“心靈港灣”。
激發內生動力,賦能探索實踐。激發源于好奇和興趣的內在學習動力,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提升心理韌性的核心,關鍵在于構建支持深度探索和個性化實踐的游戲化學習生態。學校應提供豐富多元的資源平臺和開放自由的選擇空間,如設立“創意工坊”材料庫,支持學生隨時將構想轉化為實踐成果;打造“泛在閱讀”環境,允許學生依據興趣自由選讀,享受沉浸式閱讀樂趣;預留靈活時段和區域,賦予學生自發組織游戲和活動的充分自主權。這些以興趣為起點、資源為支撐、探索實踐為路徑的模式,不僅讓學生體驗主動發現的樂趣,更在真實情境中有效錘煉了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執行力,促進多元智能發展。
培育積極關系,涵養健康心理。積極健康的同伴關系和情緒體驗,是學生心理健康的沃土。學校需系統營造促進互動合作、建立深厚情誼的社群環境。首先,依托興趣社群和主題性集體活動,創造深度交流和聯結的機會,滿足學生社交歸屬需求,自然發展社交情感技能,獲得同伴支持。其次,建立多元正向評價和認可機制,在興趣活動中關注并公開贊賞表現突出者,尤其是學業表現不突出但在特定領域有閃光點的學生,強化其非學業價值認同,顯著提升社交自信和積極情緒。最后,系統提供科學有效的情緒調節和壓力釋放途徑,通過規律性體育活動釋放學生生理壓力,引導學生參與興趣活動獲得愉悅體驗,創造成功體驗,增強自我效能感等,形成積極情緒培育和同伴支持互促的良性循環。
“慧玩樂學”校園環境建設核心是構建一個多維立體、深度浸潤的支持性“心靈家園”。它既提供安全私密的情感庇護所,也搭建開放包容的互動大舞臺;既點燃智慧探索的熱情,更守護情感歸屬的溫暖。在這一環境中,學生不僅習得知識技能,更在安全、自由、被尊重、被賦能的氛圍中,建立起堅實的自我認同、積極的同伴信任以及對世界的持久熱愛,為終身發展筑牢溫暖而強大的心靈基石。
(作者單位:北京小學紅山分校,蔡京華系該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校本研究專項課題“‘慧玩樂學’課內、課后一體化課程構建的實踐研究”[CDBA23073]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3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