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辦學推動教育強國建設 本期關注:促進縣中振興③
長江邊,一排排銀白色風機正緩緩轉動。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學生正在工程師指導下,用游標卡尺測量風葉弧度。把科創課堂放到科技創新的應用現場,讓學生在學習科學原理的同時感受國家科技的蓬勃發展,是江陰高中科創教育的常態。
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加強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創設與生活關聯的任務導向的真實情境”。作為一所百年縣中,江陰高中加快教學方式轉型,不斷提升科創教育的系統化實施水平,為縣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開辟了一條可行路徑。
引導青年一代樹立科技報國理想。我校坐落于現代化濱江港口城市江陰市,早在上世紀90年代,學校便利用區位優勢,在遠望號測量船基地建立團建陣地,組建江陰高中遠望團支部。以此為基礎,30多年來,學校持續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實踐活動,如依托遠望號遠洋測量相關科研數據開展洋流與氣候變化研究,圍繞長江大保護開展水質監測活動等,不僅帶動學生深入了解航空航天和工程科技知識,更在學生心中埋下了科技報國的種子。
科創教育的強大動力,不僅源于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愛,更在于引導青年一代樹立科技報國的理想,而思政教育也絕非空洞說教,需要借助科創的實踐載體,實現“知行合一”。基于此,學校不斷探索科創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徑。
2021年,學校啟動“科創思政融合”省級課程改革項目,通過課程融合、學科整合等,構建起以新能源為主題的特色課程體系。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明確了“培養科學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激發創新潛能、提升科學素養”的課程目標,形成了太陽能、風能、水能開發與原理及實踐利用系列課程,將課程實施與城市建設和校園節能行動結合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環保意識,也在活動中提升了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
在解決真實問題中感知“用技術服務社會”。對縣中而言,將課程思政與科創教育有機結合,既能為科創教育注入靈魂,又能為思政教育搭建實踐平臺。
在課程設計上,學校打破學科壁壘,通過基于真實問題的項目化學習實現多學科知識融合。如在“亮化校園—電池設計”這一項目中,化學、物理、計算機3個學科形成協同項目團隊、分工合作,化學組負責電極反應原理與電解液配置,物理組設計電路與能量管理系統,計算機組開發控制程序與數據采集界面。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課程內容,讓科技服務生活的價值充分彰顯出來,以此激發學生投身科技創新學習與實踐的熱情。
在教學實施中,學校圍繞社區充電樁改造等真實情境中的工程問題設計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將技術原理與社會責任緊密銜接。如新能源工程教育項目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新能源發展中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全局觀念。學生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科創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用技術服務社會”的理想。
以機制創新系統推進科創教育。科創教育是加快縣中內涵發展的重要舉措,縣中推進科創教育,關鍵在于優化推進機制,避免科創教育流于碎片化、形式化。
學校充分利用毗鄰周邊3所高校的資源優勢,一方面聘請高校教師擔任項目化學習導師,每年在校內培訓至少10名“雙師型”教師;另一方面與高校共建科創實驗室,高校實驗實訓場所每年面向我校學生開放30天以上。高校專家與校內教師聯合開發課程,有力提升了學校科創教育的實施水平。
通過跨學科教師共同體建設打破科創學科壁壘。學校重點打造校內跨學科科創指導團隊,建立“學科協同備課共同體”,由物理、思政、信息技術教師組成跨學科團隊,共同開發系列課程。如在“氫能電池原理”教學中,物理教師講解能量轉化規律,思政教師解析能源安全的重大意義,信息技術教師指導數據可視化呈現,形成知識互補的教學閉環。
在教育評價改革上建立“雙軌成長檔案”,既記錄學生專利申請等科創成果,也在辯論等活動中追蹤其認知發展。學校建立了“工程思維(40%)+團隊協作(30%)+社會價值(30%)”的評價量表,尤其是社會價值維度的評價,有力增強了學生的科技報國情懷。近年來,我校學生在省級以上科學素養競賽中獲獎超300人次,學校獲評江蘇省中小學思政育人特色學校,并被江蘇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科學教育項目學校,學校“大思政”與“大科創”雙螺旋育人格局已逐漸形成。
(作者系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4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