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一中黨委書記楊華山在上高三一輪復習示范課。學校供圖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二中學生在進行拔河比賽。 學校供圖
■以高質量辦學推動教育強國建設 本期關注:促進縣中振興③
《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的出臺,為破解縣中發展困境提供了政策遵循。作為連接城鄉教育的關鍵樞紐,縣中承載著廣大農村學生的成長希望,縣中發展質量直接關系教育公平落地與鄉村振興根基。當前,許多縣中面臨優質生源流失、師資薄弱、資源短缺等多重困境。提升縣中校長的治理能力,是縣中下一步發展的關鍵。我們團隊從2018年開始關注縣域高中,7年來,實地調研了300多所縣域高中,結合我們的實證研究,現就提升縣中校長的治理能力提幾點思考。
1 校準治理理念
重構教育價值導向
一些縣中陷入發展困境的根源,主要在于治理理念的錯位。長期以來,一些縣中形成了對“高考升學”指標的價值依賴,高考成績成為衡量部分縣中學校和管理者產出績效的首要標準。研究顯示,2013年國內兩所一流大學的縣域高中生源占比僅為21.9%,這種現狀加劇了部分縣中“唯分數”的短視行為。當有的校長將升學率作為唯一目標,課程窄化、學生素養發展缺位問題便成為常態。
要建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和評價體系。校長要牽頭建立多維的評價體系,促進縣中多樣化發展。在學生評價上,要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放在首位,以身心健康為突破點,將勞動實踐、藝體素養、鄉土調研、心理健康等納入成長檔案,防止擠占正常休息時間和超長時間學習,堅決杜絕一味刷題等短視行為。在教師評價上,要弱化升學率權重,增加“學生能力增值幅度”“教研貢獻”等指標,我們團隊在調研中發現,采用該教師評價模式的縣中,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積極性顯著提升。在學校評價上,要強化學校特色指標,重點考量農村學生培養質量與成才率。
理念落地需立足縣域實際。2020年,我們團隊在福建、江西和甘肅的調研發現,52%的縣域高中學生來自年收入5萬元以下家庭,63%的學生父親為初中及以下學歷,父母職業為農民、工人和無業的占比50%。因此,縣中校長要摒棄“模仿地市高中”的慣性思維,將辦學定位與鄉村振興需求相結合,找到適合縣中自身稟賦的辦學模式,不要盲目推崇知名地市級高中的辦學模式。如云南某縣中結合學生特點,探索體育類、藝術類專業學生培養,契合縣域資源開設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課程,實現了本地化發展與高質量辦學的雙贏。
2 創新治理方法
防止生源流失
穩定的生源本是縣中發展的源頭活水。留住生源不能完全依賴行政干預,縣中校長也需以治理創新提升縣中的吸引力。
建立初高中銜接的有機共同體。統籌招生計劃、指標到校等措施是穩生源的有效辦法,而更關鍵的是打破學段壁壘,促進縣域高中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有機貫通。可嘗試推行“1+3”貫通培養模式,與縣域初中共建“生涯體驗基地”,組織初中生參與縣中社團活動與實驗課程,并選拔優秀教師擔任初中生涯導師。
發揮“錯位競爭”的比較優勢。由于歷史原因,縣中想要在與優勢地市級中學的同質化競爭中取勝并不容易,多樣化發展就成為發揮比較優勢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部分縣中應充分利用高校招生專項計劃,研究顯示,擴大農村專項計劃能顯著提升縣域學生升學機會。另一方面,縣中應有自己的發展空間,給予學生最適切的教育,形成有特色、多樣化的高中辦學樣態。校長應立足縣域學生特點和資源稟賦,打造差異化的教育品牌,培育特色校本課程,為高校輸送了解鄉村、愿意反哺鄉村的優秀學生。
重視校友文化的情感維系。調研發現,校友文化是維系畢業生感情、厚植鄉土情懷的關鍵,不少縣域學生的家長對口口相傳的本地學子案例認可度高。建議校長可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本地特點和需求的校友文化,定期邀請優秀校友返校分享經驗,特別是用畢業生赴名校深造后反哺縣域的案例增強感召力,引發“飲水思源、回饋鄉土”的情感共鳴。
3 構建“引育留用”體系
破解師資隊伍薄弱困境
師資薄弱是縣中振興的最大短板。一些縣中存在教師缺編、教師學科結構不科學、學校生師比超標等問題。調研結果顯示,待遇并不是師資流失的唯一因素,重視中青年骨干教師的發展空間、增強職業認同感也很重要。
引才要注重政策爭取與情感共鳴。縣中引才不能“等靠要”,校長需主動成為“政策對接者”:一是“向上”爭取編制、補貼等人才政策;二是激活本土情懷,發布“返鄉任教倡議書”,強調“教家鄉娃、興家鄉教”的使命價值。此外,校長可以利用傳統節日等契機,召開師范類大學在讀生、畢業生座談會,增進與潛在返鄉教師的情感聯系。
育才要注重搭建階梯式成長平臺。青年教師成長慢是縣中師資斷層的重要原因。校長需構建資助培養和外部幫扶的雙軌體系。通過實施資深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備課,成立“名師工作室”,聚焦縣域教學難點攻關;探索對接區域名校,建立“跟崗研修”機制。如在東部某地,省級、市級課程基地幾乎遍布所有縣中,將各種教研活動放在縣中已經成為教科研的常規做法,全市骨干教師中,鄉村教師占比超過城鎮學校教師10個百分點。
留才要注重職業尊嚴與人文關懷。留住教師需解決成長之需和后顧之憂。調研顯示,許多縣中教師面臨“晉升渠道窄、待遇低于地市級高中”的雙重壓力。校長應推動建立保障機制,在待遇保障上,爭取職稱評審傾斜政策,改造教師周轉房,解決教師實際困難,并設立“教師心理健康工作室”。實踐證明,當教師感到被重視、有奔頭,就能有效控制教師的流失率。
4 調動多方力量
彌補辦學資源不足
縣中資源短缺并非單純“缺錢”,還體現在資源配置低效與外部鏈接不暢等方面。研究發現,省級統籌的專項財政經費、各級各類幫扶能顯著改善縣中辦學條件、補齊辦學短板,而校長的資源整合能力則直接決定政策落地效果。
進一步優化存量資源。資源有限更需把錢花在刀刃上,校長可建立“三步優化法”:首先開展“資源普查”,摸清設備閑置情況,比如某縣中將物理實驗室閑置傳感器調配給生物課,實現跨學科利用;其次制定“經費優先級清單”,將經費首先投向教學改革、師資培訓,壓縮行政開支;最后建立“使用評價制”,定期評估資源效益,取消低效項目,將資源投入到邊際收益最高的項目中,重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抓住數字教育發展的機遇。
千方百計籌措增量資源。縣中不是“孤島”,校長需主動搭建資源共同體。一是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如通過“縣域高中改造項目”精準申報專項,改善辦學條件。二是主動對接社會資源。探索聯合慈善機構設立“教育發展基金”,引導校友、鄉賢捐贈,募集資金用于辦學條件改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與教師獎勵,形成有效激勵。三是積極整合利用各級各類橫向幫扶帶來的資金投入、師資支持、教學管理等資源。校長還可以在國家示范幫扶、省內托管幫扶、省際對口幫扶以及集團化辦學實踐中,針對辦學薄弱點積極爭取資源、學習經驗,不斷提升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數字化賦能等工作。
縣中校長是縣中生態重構的操盤手。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終究要靠校長的治理實踐去貫通。唯有校長以高水平治理能力破局突圍,才能讓縣中真正成為縣域教育的高地,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加持久的教育力量。
(作者郭叢斌系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首登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4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