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把教育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堅定不移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連續10年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民生計劃,著力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異,2018年,全區所有縣(市、區)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以省為單位實現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重點介紹兩個方面。
一、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寧夏是西部欠發達地區,自然條件艱苦,教育基礎薄弱,教師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鄉村教師能力弱、待遇低,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短板。為此,我們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均衡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一是創新教師退出機制。從2011年起,針對歷史遺留的民辦轉公辦教師數量多、年齡偏大、長期生病等突出問題,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教師退出機制,對符合條件、自愿申請的教師提前辦理退休手續,三年時間共有6,155名教師退出教學崗位,騰出的編制全部用于補充年青教師。
二是完善教師補充機制。通過特崗計劃、公費師范生安置及事業單位招聘等方式,近10年累計補充教師2.5萬余名,占中小學專任教師總數37%,教師隊伍平均年齡由10年前的45歲下降到39歲,專業化、年輕化水平大幅提升。2013年開始實施地方公費師范生項目,累計定向培養中小學教師1,400名,重點解決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短缺問題。
三是建立動態管理機制。針對城鎮化進程加快、學齡人口不斷變化的現實,建立了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動態管理機制,每兩年對各市、縣(區)中小學編制核定調整一次。2015年以來,全區調整中小學教職工編制近4,000名。
四是建立交流輪崗機制。堅持把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作為職務晉升、職稱評審的硬指標,每年校長交流輪崗比例達23%,教師交流輪崗比例達11%,引導優秀教師和骨干教師向薄弱學校和鄉村學校流動。
五是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重點向農村、偏遠地區傾斜。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教師和特崗教師補貼標準每月人均山區900元、川區500元,最高達到1,800多元。對連續在農村中小學校工作15年、25年且目前仍在崗的教師,不設門檻和職位限制,分別有2,255名教師直接評聘中級職稱、有4,419名教師直接評聘高級職稱。將自治區特級教師的評選比例由1.5‰提高到3‰。實施鄉村骨干教師支持計劃,各市、縣(區)每年按10%的比例評選認定鄉村骨干教師并給予獎勵補助。對在農村從教20年的教師建立了療養制度,每年有200人參加療養。
六是強化教師能力提升。各縣(市、區)整合設置了教師發展中心,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培訓體系,累積培訓教師31萬人次,骨干教師6,100多名,中小學校長1.2萬余人次。建立了“塞上名師”、名師工作室評選建設機制。建立特崗教師上崗前在優質學校頂崗實踐機制,對非師范類特崗教師進行崗前培訓。通過中西部協作,每年選派校長和骨干教師到江蘇、福建等省掛職鍛煉。
二、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信息化是解決城鄉、縣域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寧夏始終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助推優質教育資源更多惠及薄弱學校和農村中小學。
一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已全面完成“寬帶網絡校校通”,63%的學校網絡帶寬達到100M以上,84%的教學班完成“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90%的中小學教師、80%的中小學生開通了個人學習空間,48%的縣(區)覆蓋了在線課堂,41.6%的學校覆蓋數字校園,六盤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50%的中小學校網絡帶寬達到200M以上,為解決教師不足、優質資源短缺、教學質量低、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等問題打下基礎。
二是構建省級教育大平臺。在全國率先建成向上對接國家教育資源平臺、向下整合各類數字資源的寧夏“教育云”平臺,提供教育資源1,800多萬件,各類教學和管理應用100多個,累計訪問700多萬人次,實現了全區公共服務平臺集中建設、教育數據集中管理、教育資源共享共用。推動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結對幫扶,全區28%的學校開展了“一拖二”在線教學,覆蓋4,000名偏遠薄弱學校教師,使近2萬名農村孩子在線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三是加快推進示范區建設。2018年7月,寧夏獲批建設全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教育部和自治區政府成立了共建工作領導小組,聯合召開啟動大會,建立了專家指導組。制定出臺了示范區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提出實施10大行動、30項措施,打造5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在寧夏落地,全區70多所中小學校與北京、上海、福建等省市學校開展互聯互助,為我區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們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為指導,再接再厲,奮發有為,繼續鞏固基本均衡發展成果,開啟優質均衡發展新征程,努力辦好公平而優質的義務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