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舉措 統籌資源 建設高素質美育教師隊伍
吉林省通化縣
為破解農村學校美育教師不足、專業化程度不高和研究能力不強等問題,按照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美育教師隊伍的要求,通化縣依托體育藝術“2+1”項目和“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實驗成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一、政策主導,創新機制,增強美育教師崗位吸引力
加強統籌領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完善教育、發改、人社、財政、文化等部門工作職責,構建學校、家庭、部門和社會多位一體的美育協同育人機制。加大投入力度,近三年共裝備音美等教學器材1.8萬余件,多媒體班班通教學設備445套,全縣所有中小學校美育功能室、設備器材配備達標率100%,所有班級均能使用多媒體教學;學校每年用于美育功能室建設、設備器材維護與采購、活動經費等費用最多達到公用經費的20%,用于教師培訓研究費用不少于公用經費的10%;按學區新建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6個,優先滿足美育教師需求。完善政策措施,根據累計工作年限,對全縣在編在崗鄉村教師分別給予180元-360元的補貼,參照公務員住房公積金標準繳納住房公積金;改革美育教師職稱評定辦法,為美育特色學校專設美育特色人才高級崗位,為偏遠鄉鎮中小學特設高級、一級崗位和支教崗位。
二、科研引領,活動推進,提高美育教師專業水平
統籌優質資源,與東北師范大學建立“U-G-S”交流合作機制;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建立“農村藝術教育基地”,聯合成立長白山滿族剪紙傳承學院;與地方書法家協會開展研培共建,成立教師書法分會;借助省教育廳網絡數字平臺,開展教師網絡研修和教師工作坊研修活動;按照地理位置劃分四個學區,按區域開展縣—基地—學校三級研培活動。強化課題引領,依托東北師范大學專家學者,開展基于農村藝術教育的課題研究;組建藝術教師工作坊和美育名師工作室,開展美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深度融合的課題研究;根據地域文化特點,研發校本課程,全縣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率100%。注重活動帶動,全縣每年開展兩次美育教師培訓,組織一次基本功競賽和一次外出寫生活動,每三年組織一次教育藝術節和美育成果巡檢活動;青少年活動中心每周開展兩次送教下鄉活動,每學期都組織農村學校學生進城開展美育實踐活動。實施體育藝術“2+N”工程,鼓勵每個學生至少掌握兩項以上藝術特長,每所學校至少有2個以上的藝術工作坊,平均每個學校有5個以上的藝術社團,50%以上的鄉鎮學校設立了鄉村少年宮。
三、立足實際,注重整合,滿足美育教師資源需求
編制向農村學校傾斜,按照班師比與生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編制,通過公開招聘、特崗聘任等方式,保證每所農村學校不少于一名美育專業教師。從相對富余的師資和現有師資中遴選一些藝術基礎較好的教師進行專業化培訓,保證所有學校開齊開足美育課程。采取城鄉、區域、校際之間輪流走教、對口支教等形式,實現美育教師資源共享。組建美育教師聯盟,平均每年有30人以上的本土優秀文化藝術工作者、民間藝人、志愿者和高等院校教師,參與鄉鎮中小學美育教學工作。注重美育網絡資源建設,依托“互加計劃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實現城鄉間、校際間優質教育資源互聯互通。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