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學校該如何高效精準的幫扶有困難的學生?新時代學校該如何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時代學校該如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國育才?華北電力大學積極應用網絡新技術、探索資助新思路、打造育人新模式,全力構建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的資助育人體系。
大數據+微訪談,學生資助有溫度
每年新生錄取工作結束后,隨錄取通知書一起寄送到新生手中的還有一份“資助大禮包”,送政策、送資助、送溫暖,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學校還開通了暖心便捷的網絡“綠色通道”,讓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在享受圓夢大學的喜悅時不必為學費不足無法入學而發愁。
開學前,學校通過迎新系統采集新生信息,提前進行家庭經濟狀況摸底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預認定,組織輔導員對建檔立卡、低保等家庭學生進行電話訪談,了解學生的現實困難和實際需求,為新生定制個性化的經濟資助方案。包括智能手機、臥具被褥、教材課本等在內的“愛心大禮包”會提前送到他們選好的宿舍床位上,1000元生活補助會悄悄存入特殊困難學生的校園卡中,使資助潤物無聲,幫扶溫暖護隱私。2015年至今,學校累計為四十余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新生發放了路費補助,為近百名建檔立卡和低保家庭新生發放了生活補助。學生資助就像一雙溫柔的手,送去了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溫暖,解開了學生和家長的經濟難題和思想包袱,引領著一批批大學新生陽光、自信地邁入大學校園。
做好學生資助工作既需要智慧,又需要愛心。學校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自主研發了簡單易行可推廣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模型”,既可以用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認定,又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經濟狀況,把資助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里。楊子葉是人文學院的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今年4月學校的模型監測數據顯示她的校內消費金額比上月增加了很多,遠遠高于全校學生校內消費平均水平。輔導員崔燦從學生資助中心獲悉這一情況后,馬上向班級、宿舍的學生干部了解情況,還與楊子葉進行了談心談話。原來楊子葉是一名體育特長生,正在積極準備田徑比賽,訓練任務繁重,運動量大,體能消耗快,除了在食堂正常用餐外還經常在校內超市購買面包等食品補充體力。因此,學校不但沒有降低她的困難等級,反而為她額外發放了1000元營養補助,支持她積極備賽。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子葉在第十九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中包攬了女子甲A組800米和1500米兩枚金牌,以優異的成績回報學校的關懷和幫助。
解困境+促發展,學生資助有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敝彝ソ洕щy學生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是學校實施“1+2+5”發展型資助育人行動計劃的初心和使命?!?”是聚焦愛國主義教育一個核心,“2”是強化創新創業和實踐勞動兩項能力,“5”是推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綜合提升。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今年7月,華北電力大學6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莫斯科紅場唱響這熟悉的旋律。他們在學?!鞍肯栌媱潯钡馁Y助下赴莫斯科動力學院調研學習?!霸诋悋l唱起《我和我的祖國》,第一個字還未出口,思鄉之情就油然而生,感恩之心就盈滿心房,激動的淚水就模糊了雙眼”,“翱翔計劃”的成員之一王佳鈺這樣說?!皬奈疑闲W那一天起,就深刻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教育公平做出的巨大努力。愛心餐、免費書本、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勵志獎學金等在我十幾年求學生涯中一一經歷。曾經我去過的最遠的地方就是到北京上大學,現在學校又給了我第一次走出國門的機會,帶我去看外面的世界,去增長見識、開拓視野”。
為了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其他學生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學校還開設了綜合能力訓練營。包含訓練營按學期開設,包括英語、體育、音樂等項目,集中管理,聘請專業指導教師教學,結業后發放結業證書。學生在訓練營中不斷積累軟實力,提升自信心,馬安祥說“通過足球結識更多的朋友,真的很享受那份綠茵場上的簡單快樂。雖然一個營期結束了,但我的足球愛好并沒有畫上句號。參加足球訓練營是我大學生活中的一段美妙插曲,我倍感珍惜。這份愛好,善意而美好,學于一身,伴于一生!”
在學校50多個部門中日?;钴S著212名勤工助學指導教師,他們當中有知名教授、青年學者、黨政領導和一線工作人員等。他們負責聯系指導922名勤工助學學生,不僅從崗前培訓、上崗指導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勞動能力,還要定期與學生談心談話,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學校著力把勤工助學打造成為“三全育人”的重要平臺,調動全校各部門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為學生成長發展保駕護航。
學知識+立志向,學生資助有深度
加央和張衡是參加“綠色電力”科技扶貧行動的兩個志愿者,也是立志“點亮新時代的電力之光”的光明使者。2009年暑假,他們跟隨學校“把綠色電力送上雪域高原”項目多次入藏調研,為西藏日喀則拉孜縣節村53戶無電居民安裝太陽能照明設備,結束了該村無電的歷史。畢業后,加央成為了西藏電力公司的一名員工,將自己手中的接力棒一屆一屆地傳承下去,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自己所學,助力家鄉發展。
而在張衡看來,綠色電力點亮的,不只是多年來無電的村莊,更點亮了藏民心中的希望。“當他們載歌載舞慶祝的那一刻,我感到我們一點點行動能帶來的巨大價值與意義,‘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話在我腦海中盤旋了好多次。”選擇繼續深造、潛心科研的張衡連續10年暑假堅持做一件事——用綠色電力點亮祖國每一寸土地。從本科讀到博士的張衡足跡遍布西藏、青海、江西、陜西、四川等省的無電村。2014年8月,張衡和小伙伴們來到江西贛州興國縣崇賢鄉齊分村,為15戶人家建設了一戶一座“戶用并網光伏電站”,不僅結束了該村電力供應連電飯鍋的飯都做不熟的狀況,而且還將多余的電并網賣掉,使每戶人家每年增收三四千元?,F在,逢年過節,他都會接到齊分村村委會主任謝定平的電話。“每次打電話,他都會感謝我們,說我們為村里辦了一件實事、好事,相當于給老鄉們養了一頭大豬?!?/p>
多年來,學校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教育引導學生“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業、做好一番事業”。2009至今10年的積累使一批又一批如加央、張衡一樣的優秀學生投身科技教育扶貧行動,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生動踐行了新時期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
華北電力大學黨委書記周堅強調“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進程中,學校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措并舉打造精準資助體系,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下一步學校資助工作要始終堅持育人導向,積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資助全過程,著力將資助工作與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這一黨和國家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有機結合起來”。(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