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度德國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名單公布,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王龍的作品獲獎。據悉,近年來,該院教師已連續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其中教授王健連續三年摘得包裝設計“世界之星”大獎(WorldStar Award),教師李娜的設計項目則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 Design Award)。
在設計競賽版圖中,常見的模式是“學生為主,教師指導”。然而,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不僅有大量的學生在國內外競賽中獲獎,更鼓勵教師親自“下場”,將自己的一線設計實踐、產學研合作項目投入全球頂級賽場進行檢驗。這背后,正是一套以“打鐵還需自身硬”為理念內核,并以“以賽促教”為核心方法論的育人模式在持續發力。
推動教師上賽場
“設計是一門實踐驅動、高速迭代的學科,教師如果只照本宣科,很快就會與行業前沿脫節。”設計藝術學院院長王健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表示。他認為,設計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師必須是能下場比賽并奪冠的“運動員”,而不能只做“裁判員”。
負責學科競賽的副院長王龍表示,學院將“以賽促教”確立為核心教學方法論。為了讓“以賽促教”從個人選擇變為學院文化,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該院在經費支持、作品打樣、實驗室使用、績效考核等方面,都對參與高水平競賽的師生給予明確的政策傾斜。同時,學院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引入真實項目,并定期邀請國內外設計大獎評委、知名設計師舉辦講座,為師生“參賽、備賽、賽后總結”提供全周期支持。
一批深度扎根于社會現實的項目紛紛獲得大獎:王健聚焦鄉村振興和綠色設計,其獲獎作品利用可降解的環保材料,將地方特色農產品成功轉化為兼具文化韻味與市場吸引力的商品,連續三次獲得世界包裝之星;王龍將傳統普洱茶文化融入現代都市生活場景,其獲獎作品成功地將之轉化為高端消費品,有力展現了中國茶品牌在國際舞臺上的設計力與創新力;李娜則關注適老化空間設計,她將在該領域數年的深度研究,應用于急救呼吸機使用空間的適配度優化中,有效支撐產品最終斬獲德國紅點獎。
“以賽促教”打出教學“樣板間”
教師通過親身參賽并獲獎,為學生提供了最直觀的卓越標桿。這正是“以賽促教”中,“賽”對“教”最直接的賦能。
“因為設計的許多關鍵認知,都源于一線創作的‘現場感’和反復試錯。”王健解釋道,以包裝設計為例,新材料的環境適應性、結構在物流中的穩定性,這些細節感知力如果脫離實踐,教學便容易淪為紙上談兵。他相信,當老師自己“也在戰斗”時,所獲得的不僅是獎項,更是對行業前沿的敏銳度和自我突破的緊迫感。這種體驗,最終能讓教與學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師生“共同面對真實挑戰的對話”。
“王健教授指導我們參加一個包裝設計比賽時,不僅僅是提修改意見,”學生鄧揚帆說,“他會把他當年沖擊‘世界之星’獎時遇到的材料難題、踩過的坑告訴我們,這種經驗的傳承千金難買。”
獲獎教師們將參賽過程中的前沿資訊、評審邏輯、創作經驗第一時間帶回課堂,將獲獎作品變成可供反復研究的“活教材”和“樣板間”。王龍的茶包裝設計,成為《信息與交互設計》課上探討文化敘事與現代審美的最佳范本。
師生共創鍛造未來設計師
在長理設計藝術學院,“以賽促教”的關鍵,在于完成從“看老師做”到“跟老師做”的實踐閉環。
“李娜老師在《公共設施設計》課程上,用她的多個獲獎作品案例,復盤了從用戶調研到設計定稿的每一個細節,”學生袁思洋說,“我們理解了什么叫‘以人為本’,什么叫‘為生命而設計’。一個真實的獲獎案例,比十堂理論課都更震撼。”
這種“師生同題,組隊共創”的模式已成常態。教師利用自己的經驗和視野,指導學生團隊在國內外重要賽事中“真刀真槍”地歷練。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在實戰中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最終實現“青出于藍”。
“打鐵還需自身硬。想要鍛造出更堅韌的‘鋼鐵學生’,教師自身就必須是千錘百煉的‘好錘子’。”王龍認為,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教”與“做”的壁壘,實現“知行合一”。他說,當教師親身參賽,就會成為“問題的親歷者”,帶回的不僅是經過實戰驗證的“活知識”,更激勵著學生去追尋老師們曾抵達的“星辰大海”。(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樊凡凡 記者 陽錫葉)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