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關心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長發展,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日前,教育部印發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下文簡稱《十條措施》),這份文件以“育人為本、育心為要”為核心,進一步明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底層邏輯和實踐路徑,為新時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繪制了清晰的“施工圖”。
一、從政策到落地:《十條措施》出臺的重要意義
我國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認識不斷提高,要求逐步深入,各級各部門就這方面工作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明確要求。《十條措施》提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具體措施,推動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校家社各個層面,形成全方位、全覆蓋的支持網絡。它有助于提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同時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確的指導和資源保障,標志著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進入了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的新階段,為實現“健康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妒棿胧返念C布具有重要意義,其本質是回應新時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迫切需求,體現了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深層關切。
二、健康第一:重構“身心同頻”的教育價值排序
“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十條措施》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改變了“重智育輕心育”的價值排序,回歸了“人是教育的根本”的本質。從發展心理學角度,青少年正處于大腦發育與人格塑造的關鍵期,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認知發展、情緒調節與社會適應能力。堅持健康第一,體現了對“身心發展規律性”的科學遵循。各地各校要堅定不移地把《十條措施》落實到位,真正把學生負擔減下來,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少年階段,長身體是第一位的”?!妒畻l措施》要求確保學生睡眠充足,全面推行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各地各校要探索體育課與大課間、課后體育服務靈活組合的教學模式,努力強健學生體質,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索一攬子解決近視、肥胖、心理健康等學生身心健康突出問題的有效機制模式。
三、四位一體:構建“以心育心”的全過程體系
《十條措施》提出優化校園心理支持環境,讓校園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與土壤”,實現“育分”與“育心”的統一。全面落實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每月至少開展一次綜合性教育實踐活動,建設全國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利用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賦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督促指導地方建設監測預警系統,完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預警、干預處置機制,形成了“預防-篩查-干預-轉介”的完整閉環。通過完善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及時化解心理困惑,提升學生適應環境、調適情緒、應對壓力等方面能力,增強心理韌性和心理免疫力,為學生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基。
四、全員育心:構建“人人都是心育者”的專業支持網絡
“全員心育”是《十條措施》的創新點,文件突破了“心理健康只是心理教師的事”的認知,構建“專職教師引領+全員參與”的隊伍體系,形成“教師人人是導師,學生人人有導師”的全員心育格局。從心理學專業角度,全員心育的關鍵是提升所有教師的心育意識和能力:專職教師需掌握心理測評、危機干預等專業技能;班主任重點提升“情緒識別、積極溝通”能力;學科教師則要學會“課堂氛圍營造與學業壓力疏導”,實現“學科教學與心理教育”的有機融合。這種“分層賦能”模式,既保證了心育的專業性,又最大化激活了全員育人的潛力。各地各校要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支持體系建設,減輕教師工作負擔,及時做好教職工心理調適和情緒關懷。
五、協同育人:打通“家校社醫”的心理健康服務閉環
《十條措施》強調推進學校持續加強“教聯體”建設,密切家校協同,健全部門協同防護機制,這一要求和“生態系統理論”中“個體發展受多重環境系統影響”的觀點相一致。單一依靠學校無法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復雜問題,必須構建“家校社醫”四維協同的服務網絡。協同育人的重點在于“信息互通與責任共擔”。學校負責日常教育與篩查,家庭承擔監護與情感支持,社會提供資源與環境保障,醫療機構負責專業診斷與治療。各部門協同建立學生重大心理問題線上線下發現機制,推進轉介就醫和愈后復學機制建設,建立“無縫銜接”的協同模式,使心理健康服務從“被動等待”轉向“主動延伸”,形成“問題共商、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育人合力,營造全社會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十條措施》是一份兼具“專業深度與實踐溫度”的綱領性文件。其以“育心鑄魂”為核心,確立“健康第一”價值坐標,以“五育融合”拓展實施路徑,用“全員育心”夯實隊伍基礎,靠“協同育人”構建生態保障,形成了“預防-發展-干預”三位一體的工作體系。落實這一政策,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長與社會成員樹立“心理健康是共同責任”的理念,共同為青少年打造一個“安全、溫暖、支持性”的成長環境,助力每一位學生成長為“內心強大、人格健全”的時代新人。(江蘇省教育廳“潤心”專班副主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教研員 夏春娣)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