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師范大學畢業,三尺講臺、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成為教師職業生涯的打開方式。
剛工作那會兒,黑板是木制的,帶著木香和墨香。
課堂上,我們盡情地講、不停地寫、反復地擦、不斷地提示:“同學們,看黑板”;學生也逐漸習慣并欣賞著我們的“常規動作”,時而點頭呼應,時而疾書速記;下課鈴聲響起,認真的學生立馬補上沒有記全的筆記,我們也蒙著滿臉滿身的粉筆灰,迅速跑回辦公室,喝上幾口水,沖沖粉筆末、潤潤干渴而嘶啞的喉嚨。
當時,教師的板書設計是極其用心思的,課堂筆記又全又好的學生人緣好、威信高,是很受追捧的。
青春融化為“白+黑”
黑板從黑色被寫成灰白色,然后“洗刷刷、洗刷刷”繼續使用,實在不能用了,就用墨汁刷一下,“整容級化妝術”立馬見效,黢黑黢黑的,仿佛一塊新黑板,這在當年絕對屬于“高配”處置。
教室里只有一塊黑板,怎樣去拓展它的容量,讓課堂內容更豐富多彩呢?
記得有一次在講授《〈指南錄〉后續》這篇古文時,由于文章所涉及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年代相去甚遠,學生遇到的難點怎樣才能突破呢?冥思苦想,猛然眼前一亮,如果用圖片展示,一定會更加直觀清晰。于是,馬上查閱歷史資料,終于搜尋到當時的地圖,在歷史老師和美術老師的幫助下,按比例放大繪制出教學掛圖。授課過程中適時用圖釘把地圖釘在黑板的一方,讓學生結合地圖復原課文描述的內容。
從此之后,板書+教學掛圖又成為常態。
“同學們,請抬頭看黑板……”這句口頭禪,已經成為教師和學生習以為常的課堂專用詞語,或許也是當下網絡流行語“敲黑板”的出處吧。
黑板上呈現教學重點難點和知識體系的板書設計,是教師實踐智慧精華的凝練,它展現了教師對教材的個性化詮釋和施教思路,再加上掛圖輔助,以及后來流行的小黑板補充,整節課的重要內容全都有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我們依舊不停地板書,學生依然專注而欣賞地聽,青春融化為“白+黑”,融化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中;就這樣寫了擦、擦了再寫,在彌漫的粉筆灰中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畢業生,幸福感和成就感沖淡了酸苦辣咸,凝結成教育理想追求的原動力。
燒腦的PPT神器
1998年,又是一個開學的日子,我們興高采烈地走進教室,驚奇地發現講臺上新添了一個神器——電腦控制臺,黑板上方新增了一臺投影設備。開學第一天,學校就組織專業人員介紹神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課堂上可以隨時播放圖片,可以隨需要演示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驗,可以隨心聆聽專家的課文朗誦……其實,大家云里霧里沒有完全聽明白,但直覺告訴我們這個神器設計奇妙且功能強大。
于是,我們開始學習制作教學PPT,這是一個相當艱苦而漫長的燒腦歷程。
還記得那個夏天,濕熱的氣浪湮沒不了學習的熱情,我們備課組的老師集聚在教師閱覽室,共同學習探討制作PPT。
“我怎么打不上字啊?”
“你沒有下拉文本框呀。”
“我怎么播放不了?”
“我的圖片怎么不能放大?”
滿頭大汗,甚至汗流浹背,分不清楚是因為天氣的“外熱”還是因不熟練而手忙腳亂的“內熱”,或許是內外一起“發燒”,致使每一個人都呈“桑拿”狀。
在同事的幫助下,第一個PPT課件制作成功,盡管還不夠美觀。
第二天,帶上課件揚頭走進教室,滿臉洋溢著自信自豪。課件播放的那個瞬間,學生驚呆了。課件一張一張地播放下去,教學一步一步有序展開著。按預設計劃最后一個環節是師生共同聆聽一段音頻朗讀,可是怎么也播放不出聲音,越急越慌亂,越慌亂就越不知所措,腦子頓時一片空白,滿臉漲紅,汗如雨下,只好讓學生集體朗讀課文,趁機穩定一下情緒,快速回憶操作要領,最后終于成功播放。這節課學生既驚喜又滿意,并沒有因為那個“技術事故”的插曲而影響聽課效果,因為全新的教學形式帶給他們視覺和思維的沖擊太大了,也可以說是震撼。
強大的PPT應用于教學,以往課堂上需要反復強調的重點,現在可以通過PPT多種藝術字體展示在屏幕上;以往需要用語言描繪的景象,現在可以選用圖片展現精美的畫面;以往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事物,現在可以用動畫抽絲剝繭般地演示,反復重放。
其實,PPT應用于課堂教學經歷過一段曲折過程,PPT曾經一度取代了“黑板板書”成為電子版教案。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時常遭遇現場即時生成的問題,猝不及防難以應對,師生交互激活產生的靈感不能得到及時點撥和引導。PPT“綁架”了課堂教學,限制了師生有效互動,約束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后來,PPT+“黑板板書”模式逐步得到普遍認同和廣泛應用。因為,課堂教學永遠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感思維的多維交互,生態課堂的最佳互動境界是“情與情的交融,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思與思的碰撞,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心與心的接納,以心連心的心潮相逐”,這是PPT等教育技術無法也不能替代的。因此,破解的策略當然是二者的有機融合,即PPT+“黑板板書”模式,中庸之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精髓之一。
“只有改變才能改變”
不久之后,網絡走進了教室,黑板又被白板、電子白板靜悄悄地取代了;粉筆黯然退出歷史舞臺,“沒有了粉筆,板書怎么辦”“水溶筆、電子筆怎么能寫出筆鋒”……當我們還糾結于這些瑣碎問題時,新技術、新媒體的跨越式發展,讓我們目不暇接,也由此釋放著這樣的訊息:信息化時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在深水區艱難推進,基礎教育育人目標與實施路徑的深刻變革,正在靜悄悄進行。
“只有改變才能改變”。記得曾經聽過一節《拼拼完美的臉——Q版漫畫肖像》的美術課,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功能在課前儲存了一些Q版漫畫的圖片,課堂上適時展示出來,加深了學生對漫畫肖像的喜怒哀樂這一環節的認識;接著,教師讓學生為空白的臉部輪廓添加適宜的五官,部分學生上講臺操作,他們拿著電子筆很快就在電子白板上描繪出個性化的Q版漫畫形象,教師隨即用電子筆抓取形象加以交流比較,直觀地提升了學生的創作興趣。
這節課令人印象深刻,也讓人情不自禁地感嘆,電子白板不僅有便捷的書寫效果,還可以隨時勾畫、標注、擦拭、保存,課堂教學直觀高效。最重要的突破是,教師能以電子白板為載體和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供豐富而即時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使得學生在活潑多樣的學習情境中體驗、感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提升學習能力。雖然教師的指令減少了,但是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卻成倍提高,教學質量明顯提升。
又過了一段時間,“智慧教室互動黑板”開始走進校園,投影儀、電子白板、電腦、電視機、廣告機和音響“六機合一”,更有學生的“智慧課桌”直接將黑板呈現到每個小組的面前,這塊曾經被教師主控的黑板,轉移到了每個學生都可以涂鴉的智能課桌上。你看,學生們在這樣探索二次函數圖像的移動:“來,我們自己玩玩看,能發現什么規律呢?”
教師輕輕點了一下講臺上的按鈕,學生的眼神立刻盯住了自己小組的智能桌面。學生的課桌亮了起來,出現了坐標軸,出現了函數表達式、數據和拋物線。當然,還有“手指”圖形的移動示范……對于學生而言,這是太熟悉的場景了。有的學生手指一滑,跳過觀看,更愿意自己摸索。向上一移,函數式數據閃動;向下一移,數據依舊跳躍;看看能不能移到外面去——有的學生忍不住調皮下,讓屏幕放大再放大……一次次的嘗試,終于伴隨著“哇——哇!”的驚嘆聲,學生成功地讓拋物線開口變得超級大,同時也終于把拋物線趕出了“課桌”……
這時,小組面前的公共屏幕亮了起來,小組共同完成的任務出現了……
傳說神仙用手畫個圈,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畫面,這一“奇跡”的發生,我們親手使用了,真是不可思議。黑板的主人,從教師到學生的變化,更是激動人心。
從黑板到電子白板、再到智慧黑板的升級換代,智能技術發力,智慧教育導航,教育信息化2.0在行動。黑板的升級換代,宣示著中國基礎教育已經從“互聯網+”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驚艷世界,也亮麗地折射出基礎教育課程目標70年的演變軌跡,總體呈現出向前逐步深化、朝上漸次升級的態勢。
縱觀全球,俯瞰全國。回望70年,我們的教育正在加速推進“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指日可待。
作為親歷教育改革的教師,我們的教育生命也在不斷豐盈。“同學們,看黑板”,黑板上鐫刻的是70年教育精彩,也有師生共同成長的故事。
(作者單位分別系上海市仙霞高級中學、上海市莘莊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03日第8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