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 典型回訪
2009年,本報在一版頭條刊發題為《邯鄲三年打造無擇校城市》的通訊,報道河北省邯鄲市通過學區制建設促進當地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典型工作案例。10年后,記者再次來到邯鄲,探訪這座千年古城近年來教育事業發展的現狀。
邯鄲市教育局局長楊華云介紹,2016年9月起,邯鄲市全面啟動中小學旱廁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城鄉2823所中小學校基本完成改造,其中包括完全中小學1718所,教學點1105個。
此事看似平常,卻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小廁所蘊含著大民生”,這是邯鄲教育人從小處著眼的一場“廁所革命”,更是阻斷陋習,促進文明的一次“幸福蝶變”。記者走進邯鄲城鄉中小學,深入探訪各校在這場“廁所革命”過程中的所作所為、所獲所成。
小廁所大民生,讓“方便”更方便更安全
廁所環境臟、亂、差,對農村來說是個大問題,在學生聚集的中小學尤其嚴重。
日前,武安市教體局校安辦主任楊軍元來到位于該市西南城鄉接合部的南馬莊小學,對學校正在進行的教室墻面粉刷和墻體加固工程進度進行督導。在校園的東南角,建有一個節能環保水沖式廁所,這是武安市實施學校“廁所革命”的第一個改造項目,也是邯鄲市最早進行農村校旱廁改造的示范點之一。走進廁所,只見男女廁各有6個蹲位,男廁中除了蹲位還有一排不銹鋼小便池。廁所內基本沒有異味兒,沒有一條蛆蟲,未見一只蚊蠅。
“過去是旱廁,又臟又難聞不說。一到下雨天,坑深地滑不安全,孩子們上廁所,老師們也會捏著鼻子在一旁照看,生怕出問題。因為附近村里曾經發生過小孩子上廁所掉進茅坑被沼氣熏死的重大事故。”回想起過去的學校廁所條件,楊軍元依然心有余悸。
相比農村條件更好的城市學校,廁所同樣是一個大問題。
在邯鄲市第四中學校長張建新看來,學生每天要上好幾次廁所,學校廁所改造升級絕非無中生有、小題大做。“全校6100人,只有廁所暢通了,才能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同時,美觀現代的廁所,會讓學生自覺養成文明習慣,對學生也是一種環境教育、習慣養成教育。”張建新說。
早在2015年,邯鄲市教育局已經意識到學校廁所改造是一件必須重視的事情,并逐漸提上了議事日程。2016年,一場百年一遇的洪災突襲河北,受災嚴重的永年區災后重建受損校園,這成了邯鄲市強力推動學校廁所升級改造的一個契機。
從當年7月19日受災到9月1日順利開學,永年區112所學校新建或改擴建的廁所全部高標準實現蹲便式水沖廁所。如此速度與標準,為全市實施城鄉中小學廁所升級改造樹立了一個可學可用的樣板。
當年9月27日,邯鄲市教育局班子在永年區召開全市中小學災后重建暨旱廁改造現場會。一場涉及全市城鄉中小學校的“廁所革命”就此鋪開。
邯鄲市教育局明確提出,全市各縣(市、區),各市直學校都要逐步在兩年內完成改廁任務,“不講任何條件、不落下任何學校”。
楊華云反復要求,全市教育系統、各校負責人都要明確一個意識:學校廁所作為文明校園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師生良好習慣之所、是培養文明習慣之所、是培養健康衛生意識之所,廁所改造從小處說是改變生活習慣,從大處講是傳遞文明。“小廁所大民生,小廁所必須實施大動作,一個都不能少!”
因地制宜定標準,改建一所成一所
改變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觀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校旱廁改造,重點在農村,難點在思想認識轉變。
以往,農村學校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廁所建設往往是被忽視并且比較薄弱的一環。“水沖式廁所不切實際、沒有必要、成本太高、管護不便”成為人們根深蒂固的習慣性思維意識。由此導致在旱廁改造初期,部分縣市、學校在工作實施上積極性不高,瞻前顧后,不愿意大力推動。
對于這樣的反應,楊華云早有預料。他給出的藥方是:思想上的問題靠制度破解。
“廁所改造,事不難,關鍵是思想認識要到位,廁所的事如果解決不了,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失職!”在多次專題會議和專項督導中,楊華云不止一次放出這樣的“狠話”。
局長如此重視,各地各校再也不敢怠慢。
因地制宜定標準,改建一所成功一所,成為邯鄲各地共同遵循的行動原則。
先行一步的永年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原則,分批、分期大力推進全區中小學校的旱廁改造工程。首先對于計劃內165所學校分類進行旱廁改造,其中整體工程質量較好的78個舊廁所就地改造;其次對于建設年代較久或被洪水沖毀的88個廁所,重新招標設計,新建為水沖廁所。
“改造資金投入1600余萬元;有水井的學校通過增加壓力泵或屋頂建儲水池解決用水問題,無水井或取水不便的學校統一新打30—50米水井;改建廁所加裝沖水設施和蹲便器;新建廁所按照男生20∶1、女生15∶1的標準設置蹲位確保滿足需要;廁所排水有排水管網的直接從化糞池并入管網,沒有排水管網的統一新建化糞池和滲井;冬季防凍方面,對過水管道、水箱和壓力泵等設施加裝保溫層,建筑全部安裝門窗并預留取暖設備。”對于改建標準,永年區針對普遍存在的5個問題給出了解決之道。
作為太行深山縣,革命老區涉縣向來重視教育工作,教育上每項工作都不甘落后。以點帶面,重點突破,加強督導,是涉縣教體局使出的一招。
“工程關鍵期,局長每三天就對廁所改造工程督導一次。”縣教體局辦公室主任盧占平快言快語,“需改總數、已改總數、已改學校、已改教學點、已改率,每個月我們都要匯報,這些情況市教育局每月都會進行全市大排名,落后要被點名。”
記者來到涉縣關防鄉前巖村寄宿制小學,校園正中一株200多年樹齡的楷樹遮天蔽日,新修的塑膠跑道在秋陽照耀下的山溝里甚是醒目。在楷樹西南角、跑道轉彎處,是一座去年已經投入使用的改建廁所。
廁所里一排6個蹲位十分干凈,連鋪在地面的馬賽克瓷磚都一塵不染。時值假期無人使用,廁內沒有絲毫臭氣異味,只聞見洗手池上放置的香皂飄散出的香味。
“當然平時不會像今天這樣一塵不染,但我們有專人打掃,學生也自覺維護,從環境到意識已經是一個質的飛躍。”關防鄉中心校校長李海玉說。
據介紹,截至2018年10月底,涉縣105所需改造旱廁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總面積11130平方米。
阻斷陋習促文明,開啟幸福生活
這場轟轟烈烈的“廁所革命”究竟帶來了什么?
武安市是邯鄲經濟較發達縣市,在這場“廁所革命”中,武安市的行動算得上大手筆。
該市地形地貌屬于山區,大多數地方供不上自來水,缺水嚴重,甚至有的深山區村莊村民生活用水都成問題。學校改建水沖式廁所,可謂難上加難。
為此,武安市采取了“一勞永逸”的做法:興建“生態環保廁所”。該市通過招標采用河南一家公司的專利技術,并聘請河南省建設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專門設計方案,由有相關資質的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建設。
武安市共390所中小學、教學點,全市中小學廁所改造工程算下來,投資總額超過了2000萬元人民幣。
“確實有人對此提出異議,我們給他算了一筆賬:以一個200人的中等規模學校為例,用常規水沖廁所,一個學生一天用水量10升,全校一天2立方米,一年按200天算,全校就是400立方米。而‘生態環保廁所’一次注水20立方米循環利用,抽水、沖水、過濾、凈化、排污等過程自動完成,一年才換水一次。聽到這些,他馬上沒話了!”武安市教體局副局長劉先輝講起了當初廁所改建時發生的一個故事。
“我更看重這場‘廁所革命’的育人效果。”肥鄉區教體局局長顏學燕說。在他看來,廁所是校園文明的底線,學校廁所環境美化亮化能促進廣大中小學生良好衛生習慣養成和文明素質提高,這場校園廁所“蝶變”有助于實現全區學校軟實力和育人水平整體提升。
2016年撤縣改區的肥鄉區60%還是農業人口,全區城鎮化建設尤其是鄉村振興發展對新組建的區委區政府來說是“擺在案頭、放在心頭、扛在肩頭”的“重中之重”。“生態強區”成為該區發展建設的“主打歌”。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目前該區農村家庭已基本實現以“水沖式改建”為內容的“廁所革命”:延續幾千年又臟又臭的旱廁被干凈衛生的水沖式廁所取代,當地群眾的幸福生活正在一步步開啟中。
“這當然是落實上級要求的結果,但因學校啟動早,孩子們使用水沖式廁所感覺好,回家后對家長的影響也起到了相當大作用。”肥鄉區教體局副局長程繼軍說。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02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