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是培養國家建設和發展所需人才的主力軍,每年2400萬畢業生絕大多數是地方高校培養的。與央屬大學相比,地方高水平大學建校時間較短,生源大部分來自本省,畢業生絕大多數在本地區就業,在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獲取辦學資源的渠道以及獲取社會支持的能力等方面與央屬高校存在差距,需要通過不斷的努力推動學校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地方高水平大學本科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雙一流”建設不僅是央屬高校的事情,也為地方高校帶來了巨大機遇。而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更是為我們回歸本分,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刻變革。這也為地方高校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這個機遇對地方高校和央屬高校是相同的,抓住這個機遇,對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教育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將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同時,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設過程中,地方高水平大學還面臨著很多挑戰。
首先,地方高水平大學在專業結構布局、人才培養彈性、教師教學能力、教學資源、國際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尚有差距。地方大學需要牢記四個回歸,在發展自己學科和科研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對本科教育的重視程度。
其次,新一輪本科教育改革正在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世界頂尖大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都非常重視本科教育。在未來的競爭中,地方大學的發展不僅要對標對表國內的高水平大學,更要對標對表國際上的一流大學,不斷加強本科教育。
第三,地方大學招生范圍比較集中,生源質量差異較大,這給人才培養模式的地方標準帶來了挑戰。
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展好我們的本科教學,是地方高水平大學必須思考的問題。
堅守辦學定位,推進本科教育內涵發展
堅守辦學定位,推進本科教育內涵發展需要地方高水平大學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樹立正確的“三觀”,即地域觀、國家觀和國際觀。大學應該有“三觀”,但是不同大學“三觀”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地方大學首先要服務于地方和區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服務國家發展,以及走向國際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2.加強“三化”建設,即信息化、國際化和大學文化建設。要通過信息化建設促進教育現代化,通過國際化建設使地方高水平大學融入國際教育發展的大潮。“三化建設”的核心是大學文化建設。文化是大學的靈魂。大學文化的凝練需要長時間的歷史積淀,由于地方高校辦學時間較短,文化建設對地方高校而言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3.夯實學科“基礎”。培養高質量人才離不開專業建設,而建設高質量的專業必須有堅實的學科基礎。地方大學應樹立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的辦學理念,以學科建設帶動專業建設。
4.重設人才“目標”。要打破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一成不變的固有觀念,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成長成才及個性化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地重設人才培養目標。
5.完善培養“體系”。要完善符合學校發展階段和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提供多樣化的培養方案,因材施教。
立足地方,拿出一流本科人才培養舉措
北京工業大學的辦學定位可以用十六個字、四句話形容,即“立足北京、服務北京、輻射全國、面向世界”,其中“立足北京、服務北京”是我們的地域觀,“輻射全國”是國家觀,“面向世界”是世界觀。
利用“雙一流”建設的契機,我們在國家、北京市和學校三個層面構建了支撐人才培養的學科體系:國家層面有現代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科群,北京市層面有機械、控制、材料、光學等北京市高精尖學科,構建了“橫向分類、縱向分層、階段貫通”的立體多樣化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內部治理結構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對一所大學的發展至關重要。“十三五”期間我們進行了學部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學部內按照“一體兩線”(即學部是一體;學科是一條線,主要承擔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任務;學院是一條線,主要負責本科教學任務的實施)建設思路,打破學科和學院的壁壘,使資源利用效率大大提升,學科交叉優勢更加凸顯。
大學的關鍵在人,以及由人所形成的大學文化精神。形成一個大家共同遵守、共同維護和共同傳承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提高校園文化活動品質,提升校園環境文化品位,堅持以文礪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堅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文化育人的底色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完善文化育人課程體系,培養學生開闊的文化視野、扎實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氣質,是我們的不懈追求。
人才培養始終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和終極使命。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學生的成長成才是學校的發展之基。“雙一流”建設與地方高水平大學落實本科教育基礎地位、實現學校內涵發展并行不悖,相輔相成。地方高水平大學責無旁貸,讓我們理性堅守,大膽創新,并肩前行!
(作者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18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