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06年5月國務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尤其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十種分類體系的出現,其分類體系之一的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學界關注與研究的重要對象。而如何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高等教學體系,合理設置相關課程,促進與文化遺產相關新學科的誕生,也成為多元文化在大學教育中獲得實現的重要途徑。正是基于以上思考,由南京體育學院校長、博士生導師楊國慶研究員擔任主編的,普通高等學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材《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應運而生。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門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載體是人本身,而形體技藝與行為技藝是其主體表現方式,精神創造與交流是其創造與傳承的基本路徑。這是該書在開篇中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載體、表現方式以及創造與傳承基本路徑作出的解讀。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表現形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突出的是蘊含其中的“體育”技藝與體育學的基本特征。為此,《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一書在對“民間體育”“民俗體育”以及“民族傳統體育”等表述形式及其內涵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其“有形性”的體育物質文化遺產與“無形性”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梳理,由文化內涵和存在方式角度進一步歸納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我國各民族在廣泛開展民間體育、民俗體育、民族傳統體育等項目過程中,那些被各群體或個人視為文化財富重要組成部分的具有游戲、教育和競技特點的運動技藝與技能,以及在實施這些技藝與技能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器械、相關實物制造過程和展演空間場所的總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確定,為更好地甄別以傳統體育為主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使其獲得更為規范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書內容涉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主要內容、民族文化基因、保護與傳承、開發與利用、弘揚與傳播以及調查與研究等不同側面。整體涵蓋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傳播以及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研究等六大方面。其內容的編寫既有文獻資料的梳理與分析,亦有考古資料和相關研究成果論證與闡述,在突出歷史性和科學性基礎上,更注重全面性和客觀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中國出現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即便由2004年8月28日,中國政府正式加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算起,也僅僅18年,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學科之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出現則時間更短??上驳氖?,作為普通高等學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材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的出版,匯集了十幾年來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的同時,進一步通過體系的架構、保護與傳承方式的闡述、開發與利用方式的分析、弘揚與傳播策略的提出,乃至調查與研究方法的構建,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門新興學科融進了高校體育課程的體系之中,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知識與研究進校園,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更大范圍內的推廣、弘揚、傳承、利用與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作者系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研究館員)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11日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