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皖北大地玉米漸黃,豐收在望。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示范田里,連片夏玉米植株挺拔、綠葉舒展,幾乎看不到病害斑點。
當地種糧大戶張遠征看著這場景喜上眉梢:“得虧安徽農大專家指導,玉米不僅長得好,還少打農藥,今年準是個豐收年!”
張遠征口中的“黑科技”是由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陳雨、羅健團隊研發的“夏玉米小斑病綠色防控技術”。該技術通過科學整合葉面助劑、飛防助劑和微囊控釋等創新手段,實現了農藥減量、效果提升的雙重目標,為黃淮海夏玉米產區的穩產增收送來了一劑“綠色良方”。
小斑病是黃淮海地區夏玉米的“頭號威脅”,流行年份可導致減產15%至50%,甚至絕收。“以前防治主要靠反復打藥,但雨水一沖、太陽一曬,藥效就大打折扣。不僅成本高,防效還不穩定。”陳雨介紹。
瞄準這一生產痛點,團隊從助劑和劑型入手開展技術攻關,篩選出兩種高效葉面助劑,一種是生物來源的蛋白膜生物助劑,能提高藥液在葉面的附著和鋪展能力;另一種是團隊自主研發的功能微粒型葉面助劑,可增強藥劑耐雨水沖刷和抗光解性能。同時篩選出一種飛防助劑,顯著提高了無人機噴施中藥液的沉降率和覆蓋度,解決了“藥液飄移”和“蒸發過快”的難題。
團隊還利用木質素等天然材料,開發出可降解的維穩增效微囊,像“微型膠囊”一樣把農藥包裹起來,實現陽光下緩慢釋放、雨水中牢牢“扒”葉,大幅延長持效期。“這就好比給農藥穿上‘防護衣’,裝上‘控制閥’。”羅健打了個形象的比方,“我們用農副產品的廢棄物做原料,成本更低,也更環保。”
“以前打完藥心里都沒底,現在玉米到灌漿期葉子還是青枝綠葉的,產量肯定有保障!”埇橋區種植大戶閔亞東高興地說。
目前,該技術已在宿州2000畝核心示范區進行示范推廣。宿州市植檢植保站站長馬書芳介紹:“示范數據喜人,蛋白膜生物助劑搭配殺菌劑,實現農藥減量30%以上;功能微粒助劑組合技術,減藥20%,綠色防控率100%;微囊化技術使畝用藥成本降低10至15元,防效從60%提至80%以上。”
陳雨介紹,團隊下一步將重點優化技術模式,推動與種業、農機企業的跨界合作,加快這一綠色防控技術在黃淮海夏玉米主產區的推廣應用,讓更多農民用得起、用得好,助力玉米生產節本增效、綠色發展。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3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