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關鍵要抓住評價改革這個“牛鼻子”。其中,人才評價改革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評價觀,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科學配置人才資源,激發人才的創新潛力和創造熱情,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新時代人才評價改革要錨定強國建設的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強國建設是一場系統性躍升和質變,需要的不僅僅是“從1到10”“從10到100”的應用創新人才,更需要“從0到1”的原始創新人才,而后者對發展環境更為敏感。因此,新時代人才評價改革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避免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的評價方式,為拔尖創新人才創造寬松、適宜的生長環境。
新時代人才評價改革要構建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重點要解決四個問題:一是誰來評。重塑同行評議(包括小同行和國際同行)的主導力量,讓“懂的人”選“對的人”,促進學術力量、行政力量和社會力量相互補充、形成合力。二是評什么。人才評價不能僅僅關注人才的外顯特征,更要重視人才的價值、能力、貢獻和潛質。新時代人才評價改革要著力解決“以偏概全”問題,從“一刀切”的學術評價到分層分類的貢獻評價,從關注“績優股”到發掘“潛力股”,從看重坐而論道的“科研GDP”到“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三是怎么評。人才評價不能通過“數論文”等方法以數量論英雄,而要通過代表性成果、典型案例或大數據分析等方式,形成“形式評價、內容評價和效用評價”三位一體,并重視以質量創新貢獻為導向的實質性評價。四是怎么用。新時代人才評價改革要著力解決“人才錯配”問題,科學配置人才資源,促進人崗相適,推動團隊建設。同時,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可以產生倍增效應,好的人才評價能夠用好一個人激活一大片,以“頭雁效應”激發“群雁活力”。
新時代人才評價改革要在強國建設的關鍵領域實現突破。人才評價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久久為功,又是當務之急。一是促進“卡脖子”“卡腦子”等關鍵領域的精準識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人才具有異于常人的特征和成長規律,不能按照常規的人才選拔評價方法來識別,在人才的遴選指標和評價周期上需要建立一套差異化的評價范式,為非共識性研究和偏才怪才成長創造自由空間。二是促進各類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針對理工農醫、人文社會、藝術體育等不同學科,研究型、教學型和智庫型等不同類型以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等不同定位,建立適應各自特點的人才評價標準,精細化開展人才評價,精準化配置人才資源。三是促進高層次人才自主培養和不斷涌現。從創新人才成長規律看,人才的創新高峰期一般是在25—35歲,DeepSeek、宇樹科技等人工智能企業的青年科技人才的年齡就集中在30歲出頭。人才評價不能論資排輩,要敢于讓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以才育才”和“慧眼識才”是人才評價改革的重要方面,要抓住人才創新創造的窗口期,不拘一格地促進青年人才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四是促進人才集聚和人才吸引。人才評價要能夠促進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通過靈活的招賢、賽馬和掛帥機制,為“對的人”匹配“對的項目”,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的人才生態。人才評價還要促進學術網絡建設,發揮戰略人才“以才引才”的學術號召力,集聚更多全球高端人才。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3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