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破解產業“卡脖子”難題,需有所作為;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更責無旁貸。
重慶科技大學立足成渝、面向全國,通過落實“科研攻關—產教融合—人才賦能”三維驅動模式,構建了高校與區域共生共榮的創新生態。
科研攻關貼著需求走
學校以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為目標,推動科研從“論文導向”轉變為“需求導向”,集中攻堅油氣勘探開發、低碳冶金、先進材料、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使學校創新鏈精準對接區域產業鏈。
加強黨建引領下的有組織科研。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明確校黨委在科研工作中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職責,確保黨組織在重大科研問題上的決策、參與和監督,全力打造與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建設相適應的黨組織體系。校黨委重點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聚焦重慶“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發展,牽頭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聯盟,并積極加入區域和行業協同創新體系,不斷深化政產學研深度合作。
加快建設國家級科研平臺。加快推動國家油氣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創新中心、非常規油氣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和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全國重點實驗室分室等高水平平臺建設,切實推進重慶資源循環利用與碳中和技術研究院、重慶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研究院建設,優化重組省部級科研平臺,全力推進重慶智能數學與自主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機構建設和運行。
加速突破重點科研項目。持續凝練科研方向,大力打造科研團隊,布局重慶智能數學與自主智能研究院、健康環境研究院等交叉平臺,深入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攻關,重點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500萬元以上企業科技攻關課題等重大項目上持續發力,力爭獲批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B類)。
學科布局圍著產業轉
圍繞重慶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的戰略需求,學校近年來以“強工、厚理、興文、促交叉”為思路,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建設優勢特色學科。學校持續深化產教融合,不斷提升學科與產業的契合度,形成了以油氣勘探與綠色開發、低碳冶金與先進材料、高端裝備與電子信息等為主要特色的八大學科專業集群,學科直接對應支撐“33618”體系中87%的產業。同時,持續凝練學科方向,初步確定重點建設學科18個,以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冶金工程優勢學科以及化學、安全科學與工程等特色學科為主,引領、輻射、帶動相關學科建設,在海上稠油注超臨界多元熱流體、冶金先進低碳工藝流程再造與二次資源利用等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和特色,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學科排名前1%。
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學校統籌推動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強化石油工程、冶金工程等傳統優勢專業的數字化改造升級,動態調整淘汰與產業適配度不足的專業13個,新設儲能科學與工程、智能車輛工程、智慧水利等前沿交叉專業。
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健全學科交叉發展機制,以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重大科研項目為牽引,開展交叉學科研究項目資助,建設交叉學科機構,推進學科融合,重點建設智慧油氣田、智能零碳、智能安全等交叉學科群,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深化專業內涵建設,扎實推進高水平新工科建設和卓越工程師學院試點工作,通過重慶市第二輪高水平新工科建設高校驗收,獲批重慶市普通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特色優勢專業群2個,2個重慶市現代產業學院順利通過驗收。
協同創新瞄著實戰干
學校近年來主動破除體制機制壁壘,將服務根系深扎川渝大地,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為區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創新政產學研用協同機制。學校與重慶市政府共建重慶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研究院,相關研究成果獲重慶市發展研究一等獎,并轉化為全市資源循環產業政策。學校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化與中石油、寶武集團等石油冶金行業頭部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持續提升服務行業產業的能力。
精準布局激活區域創新生態。學校與西部(重慶)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簽訂合作協議,聯合打造占地920畝的重慶科技大學智慧創新中心,構建“校區—園區—城區”三區聯動載體。這一布局既為油氣裝備智能運維、頁巖氣數字孿生等新興方向提供了試驗場,又通過“政府搭臺—高校出智—企業落地”的協同機制,形成技術轉化和產業孵化的閉環系統,使學校成為成渝科創走廊的關鍵節點。
打造良性人才引育機制。學校打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實施“領軍人才—產業教授—技能大師”三級人才引育計劃,柔性引進周守為等院士團隊,選派教師赴企業擔任技術副總,從企業聘請工程師擔任產業導師。學校本科生培養通過理工創新實驗班、校企合作訂單班等多元模式,推動專業教育與實踐教育深度融合;研究生培養實施“2461”模式,即與企業“雙主體”協同,推進教學研用“四結合”,將職業素養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貫穿全過程。
(作者黎德龍系重慶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趙明階系重慶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2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