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學院教授吳華偉(中)在湖北三環鍛造有限公司指導生產。學校供圖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教育改革藍圖。在建設教育強國和技能型社會的時代坐標下,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地方高校如何摒棄追逐學術錦標賽的虛幻浮光,以堅實的步伐扎根祖國大地,鍛造強國棟梁,留下與時代同頻共振、砥礪奮進的鏗鏘足跡?
1
本土化筑基:
從“懸浮辦學”到“命運共生”
地方高校的關鍵資源,諸如財政撥款、生源質量與數量、畢業生就業渠道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所在地方。因此,努力構建深度嵌入區域發展的校地命運共同體,是地方高校轉型成功的關鍵。而一旦高校與區域發展需求脫節,其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當地社會的期望,將直接制約高校的生存與發展。
這種脫節帶來的困境,在轉型探索之前的一些地方高校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某高校的畢業生曾深陷“企業不敢用、學生不會干”的尷尬境地。其機械專業的部分學生,即便苦學3年理論,再經過倉促實習,綜合能力仍與真實的產業需求存在差距。這種差距,一方面導致畢業生難以實現從“校園理論”到“崗位實操”的有效銜接,陷入就業競爭力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也使得當地企業在人才招聘中面臨技能匹配度低、崗前培訓成本高的現實難題。
浙江某科技學院通過“一縣一院一產業”的模式,為破解這一困境提供了范本。該校與紹興市柯橋區共建紡織產業學院,開設“紡織智能制造”微專業;為金華永康市的五金企業提供“機器換人”技改服務,3年內助力數十家企業完成生產線升級。得益于此,該校畢業生本地就業率超過90%,真正實現了“辦學在地方、扎根在地方、貢獻在地方”的良性循環。
基于前述困境與成功實踐,地方高校要系統性破解校地脫節難題,關鍵在于掌握以下三把“鑰匙”:
一是以“需求”精準畫像。地方高校可建立動態的產業需求數據庫,并定期發布《區域產業人才需求白皮書》,從而精準破解企業“隱性需求”難以識別的首要關卡。
二是以“契約”整合資源。地方高校可借鑒東莞理工學院與松山湖高新區的合作模式:政府承諾每年投入2000萬元資金,高校保障每年輸送500名定制化人才,企業則以技術參與課程開發。通過權責明確的協議,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可持續合作生態。
三是以“制度”長效護航。地方高校可建立長效化市場化合作機制,避免“領導換屆,合作停擺”,從根本上保障校企合作的可靠性與持續性。
2
工程化架橋:
打破“學科圍墻”,鍛造實戰能力
成功轉型的地方高校,往往致力于將“工程邏輯”深度融入傳統的“學科邏輯”之中,并以此重構育人體系。
一是促進課堂教學與工程實踐深度融合。具體路徑包括:重構課程體系,如湖北某汽車工業學院將“機械原理”等課程拆解為“汽車生產線調試工具”等項目模塊,讓學生從大一起就在解決真實問題中學習;搭建虛擬場景,如江蘇某工學院開發“虛擬施工平臺”,使學生在模擬完成橋梁建造的全流程中實現場景化教學;打造雙能師資,如浙江萬里學院通過實施教師企業經歷制度與聘任“產業教授”,使“雙師型”教師占比超過60%,有效帶動學生工程競賽獲獎數增長3倍,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零距離”對接。
二是將產業學院打造為工程能力的實戰平臺。作為地方高校轉型的重要抓手,產業學院通過深度校企合作實現了資源與需求的無縫對接。一方面,校企共建實體,如河北某工程技術學院與華為公司共同投入資金,建成并共享先進的5G與物聯網實驗室,夯實了“設備共用、人才共育”的基礎。另一方面,共研真實課題,如某智能制造產業學院中,超過80%的畢業設計選題源自企業,其中“食品包裝機械自動化改造”等項目可直接應用轉化,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3
產業化落地:
從“校園閉環”到“四鏈融合”
服務區域產業發展,是地方高校轉型的根本落腳點。成功轉型的地方高校,無一不以產業需求為邏輯原點,逆向重構人才培養鏈條,從而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與深度融合。
一是以需求為導向,重構培養方案。一些地方高校通過精準對接市場與崗位需求,反向設計課程與專業體系。例如,溫州理工學院通過調研百余家電氣企業,精準繪制“低壓電器設計”“智能控制系統調試”等崗位能力圖譜,并據此開設對應課程。廣東某高校則對就業率連續3年低于60%的專業暫停招生,將傳統的紡織工程專業改造為紡織新材料與應用方向,使畢業生對口就業率大幅提升。
二是以融合為路徑,重塑育人體系。高校通過打破學科界限,構建復合型能力培養模式。例如,某石油設備智能制造學院構建了“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三維融合課程體系,開設“智能裝備創新設計”綜合課,融合機械設計、Python編程、專利挖掘與商業策劃。在該課程中,學生改進“自動包裝機”需同步完成技術方案、成本分析與市場推廣設計。此外,該學院在“創新工坊”中孵化的多個項目已成功獲得發明專利并被企業轉化,學生成立的初創公司實現了“學習—創新—創業”的有效貫通。
當高校真正實現本土化筑基、工程化架橋與產業化落地,其成功轉型的模樣便清晰可見:一看“扎根地方”的深度。如鹽城工學院圍繞沿海產業需求,超60%畢業生服務本地制造業,成為企業的技術中堅。二看“對接產業”的精度。如湖北某汽車工業學院學生被車企爭聘,“上手快、留得住”成為畢業生的良好口碑。三看“服務發展”的力度。如東莞理工學院為松山湖高新區企業解決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成為區域產業升級的重要“技術源”。
以服務區域發展為宗旨的轉型之路,生動詮釋了地方高校的核心價值所在——它們已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而是與區域發展血脈相連的創新共同體、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蓄水池和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
(作者劉德仿系鹽城工學院原副校長,宋青系鹽城工學院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洪林系鹽城工學院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2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