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創業創新發展戰略高峰論壇”暨2018年度“中國雙創典型”評選表彰在北京舉行,揚州大學被表彰為2018年度“中國雙創創新創業典型示范高校”。
這是該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收獲的又一項榮譽。近兩年,揚大先后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和“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實現了這一領域國家級榮譽的“大滿貫”。
“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助推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強大引擎。”揚州大學黨委副書記葉柏森說,近年來,學校從雙創教育培養的“供給側”“需求側”雙端發力,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全過程,努力探索“體系+機制+平臺”的雙創教育模式,從知識儲備、創新精神培養和實踐能力提升等方面深耕細作,著力打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樣板間”,讓大學生真正“創”起來。
重構教學培養體系:“雙創”從課堂開始出發
黃金林教授是揚大微生物學任課教師。在他看來,傳統的“灌輸式”課堂已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求知需要,而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研究性教學,更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和創新能力培養。他上課,常圍繞教學目標設置問題,讓學生課前“備課”、課堂討論、課后總結。作為“引導者”,他會及時指正學生錯誤,并對知識點加以延伸。同時,他還讓學生以興趣為主導,組建“本、碩、博”復合科研小組,帶著他們一起做研究。
幾年下來,黃金林的研究性教學結出了累累碩果。他指導的“人獸共患病與食品安全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入選共青團中央首批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指導的本科生課外科技作品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先后斬獲一、二等獎。
“研究性教學是我們向課堂要效率、助力創新人才培養的一個抓手。”該校教務處處長張清表示,近年來,圍繞學生雙創教育,學校有針對性地深化教學改革:設置創新創業學分、創建創新創業學院和創新創業實驗班、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施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調整學業進程和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一項項深涉整個教學體系的改革措施相繼出爐,有力推動了全校的雙創教育。
“這幾年,我們一直專注于雙創知識培養體系的改革升級。”揚大副校長俞洪亮說,目前,學校已開設面向全校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27門,首批建設3門“團隊+教材+慕課”形式的創新創業教育通識共享課程,編寫出版創新創業教育教材12本,重點打造了5個創新創業教育優秀教學團隊。
探索雙創教育機制:把創新的“火花”點得更亮
“雙創教育關鍵在于播撒創新種子,而不是制造流水線的產品”。知識的學習是基礎,但僅有知識是不夠的。創新思維如何培養?問題意識怎樣養成?創業的品格來自哪里?傳統的教育方式已遠遠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每年暑期,該校體育學院團委書記陳志艷都特別忙碌,因為她是學院的創新創業導師。假期,不僅是各種體育運動培訓的旺季,也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活動的“活躍期”。幾年來,她先后指導30多名學生成功創業。
該院2011屆畢業生王士元在大二暑假時,對可拆裝游泳池產生了濃厚興趣,進而萌生了創業的想法。當時,這還是一個市場盲點,更談不上借鑒和學習成功經驗。
在陳志艷指導下,王士元與創業伙伴開始了零起點創業:從用紙折疊模型進行幾百次實驗,到自主研發的拆裝一體化游泳池獲國家專利;從對創業一無所知,到榮獲全省優秀創業項目“最佳創業項目”、首屆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從市場調研,到創立揚州樹緣運動場館管理有限公司。如今,王士元的公司業務覆蓋10多個省份,年營業額突破200萬元。
“大學生思維活躍,不乏創意的火花,關鍵是怎樣變成現實,讓火花點得更亮。”該校學生工作處處長林剛介紹,從2008年被確定為江蘇首批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校以來,學校從“需求側”布局,積極探索雙創教育機制,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充分整合學校教學、科研和學生管理等方面資源,構建“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著重從思維、品格、知識、實踐等方面對學生加強教育。此外,該校不僅組建了一支近百名的雙創導師隊伍,還聘請了600余名企業家、創業成功者、風險投資人、校友企業家,擔任兼職創新創業導師,有力推動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
如今,在揚大校園里,各類創新活動蔚然成風。2015年以來,學校共立項省級以上大創項目190項,校級科創項目2177項。30多個學生雙創社團常年活躍,每年有近5000名本科生參與國家、省和校三級創新創業實踐項目。
搭建聯動實踐平臺:實現從“0”到“1”的轉變
在雙創人才成長的過程中,如何破除從創意想法到變成現實的“最后一公里”現象?歸根結底在于實踐。為學生搭建好實踐平臺,讓教育、實踐、孵化相結合,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從“0”到“1”的轉變,更能讓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根植在學生心中。
在揚大物理學院,有個名叫“601”的工作室,聚集了一批腦洞大開的“創客”。成立3年來,“601”先后有近百名學生加入,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先后獲國家級獎項3項、省級獎項17項,其中包括2014年第十屆“博創杯”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物聯網設計大賽全國特等獎。此外,“601”還獲得了6種實用新型專利和10項軟件著作權。
“成立這個工作室,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他們搭建一個實踐平臺。”談及創辦初衷,指導老師陳磊說,“現在看來,‘601’工作室的確調動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也強化了他們電子實驗的基本技能,將書本理論應用到實際中。”
“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這是揚大創始人、近代著名實業家和教育家張謇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近年來,該校積極發掘各方資源,為學生搭建“學校+地方+企業”的聯動實踐平臺:依托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苗圃、地方科技園、軟件園、產業園,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投入30萬元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模擬實驗室,面向所有學生開放校內工程中心、測試中心、實驗室、圖書室和資料室,打造開放的實驗平臺;組建各類產學研聯合體,與企事業單位及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400個。
同時,該校不斷加大實踐環節的投入。每年立項國家、省和校三級創新創業實踐項目1100項左右,每年投入經費250萬元左右,每年有近5000名本科生參與。
近年來,學校在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上屢獲佳績。連續四年捧得全國“挑戰杯”競賽“優勝杯”,連續四年入圍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2015年以來共獲學科競賽國家級獎項818項、省級340項,受表彰的優秀創新創業學生1300余人次。(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記者 李大林 通訊員 張繼華 吳錫平)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