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濟源市濟水一中,學生學習場地不再局限于教室,田間地頭、市場作坊也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地方。濟水一中作為“濟源市中小學校課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試點學校,全面啟動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課程建設。3年來,濟源城鄉中小學教師教得更活了,學生學得更活了,群眾對濟源教育的認可度更高了。
濟源市的課程建設,有明晰的推進路徑。2016年,濟源市啟動了“三年行動計劃”,整體規劃、系統設計了時間表、路線圖。在實踐中該市建立了“多方參與的協同機制”和“問題導向的研討機制”,有序推進中小學校課程建設。這改變了城鄉教師在課程建設上“單打獨斗、只身探索”的狀態,教師團隊定期集中研修與日常教學教研相結合,探索適合的課程建設內容、路徑、方法和經驗。
“以前在綠皮車時代,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現在高鐵時代,每節車廂都有獨立的動力系統,濟源市各試點學校的教師團隊也都有了這種向前的動力系統。”教育部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辦公室主任、課程處處長陳云龍說。
3年的時間,濟源市教育局和教育部、山東省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合作,在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中選取涵蓋城市、平原農村、山區的10所學校作為市級“課程建設試點學校”,組成了“課程專家+濟源市教育局業務科室+試點學校”的“課程建設團隊”。
“目前,中小學校課程建設已從‘試點帶動,重點突破’進入‘系統推進、逐步深化’的新階段。”該市教育局局長劉善祥說。從區域到學校、學校到學科的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同時以項目推進的方式實施中小學校課程建設已全面推開。先后6次召開研討推進會議,通過“問題導向的研討機制”,解決實施過程中的現實問題。
濟源市推動中小學校課程建設的“市級試點學校+鎮級試點學校”分層聯運發展機制,走出了一條“專家引領、試點引路、聯動發展、分層推進”的實施路徑。以10所市級試點學校為基礎,各鎮(辦)分設1所初中、1所小學為鎮級試點學校。53所市鎮兩級試點學校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62.4%。各個層級的試點學校合作互助,實現學校教育資源共享、分層推進、均衡發展。
在項目組分層推進的過程中,濟源市教育局通過“學”“講”“寫”“研”“評”等5項實踐策略,引導廣大教育工作者開展深度學習,開闊視野,豐厚積淀,提高能力,促進學校和教師反思總結提煉,生成了一批豐富的階段性成果,也為區域推進課程建設積累了真實、生動、具有借鑒價值的資源。
“‘三年行動計劃’,激活了濟源區域課程建設。課程建設成為濟源區域教育發展新樣態、教師專業發展新方式、學生成長新路徑。”劉善祥說,“我們將再接再厲,做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示范者、引領者。”(本報記者 張利軍 通訊員 趙鑫)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11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