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記者近日在廣州、武漢等地調查發現,今年9月開學以來,校外培訓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價,特別是一些大型知名培訓機構,不僅規模在不斷擴大,而且漲價“沒商量”。在較大的升學壓力下,不僅孩子們課外負擔沒有減輕,家長們的經濟負擔也在加重。
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要求全國各地開始對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并在2018年年底前所有問題機構集中完成整改。從各地反饋的情況看,專項行動主要側重于對辦學資質、辦學行為和安全隱患等方面進行集中性整改。通過集中整治,整個校外培訓行業得到了有效凈化,校外培訓機構扎堆的現象得到了根本緩解。
不過從調查看,資質、安全和行為等方面得到了優化,舊的問題得到了整改,但又出現了“花式漲價”等新問題——培訓機構以物價上漲、師資成本上漲、研發費用上漲、流動資金減少等客觀理由不斷變相上漲價格。“花式漲價”以單方面決定的方式,形成了事實上的支配與強制。在漲價的方式上,無論是采取老生價、新生價、以老帶新價等漲價策略,還是通過改變課程包裝或者升級課程等漲價措施,在缺乏有效的權利博弈框架下,家長們幾乎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能力,只能選擇被動的接受與適應。
一直以來,非學歷培訓收費屬于市場行為,其價格的制定也遵循著“市場自主定價”的原則。也就是說,一個培訓機構收費價格的高低,由該機構根據成本核算和市場競爭等因素自行決定,而無須物價部門的審批。通常來說,但凡經營主體盡到了明碼標價、充分告知的義務,那么其服務定價無論高低,都是合乎法律的。
但自主定價并不意味著可以不受限制地“任性而為”,想怎么漲價就怎么漲價,還得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市場競爭機制對價格的抑制,政府反壟斷措施對違規行為的打擊,行業自律所形成的自控效應等,都足以確保整個行業的收費服務價格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若是基于行業整治而給花式漲價創造了條件,既損及了市場公平的公共秩序,又加重了家長們的經濟負擔,理應本著維護市場穩定的基本要求,在培訓機構治理專項行動中,對違規漲價等行為做到防微杜漸。
由于培訓需求具有超強的剛性,加之有著極大的公共屬性,將校外非學歷培訓機構的收費價格控制在合理區間內,既是維護市場秩序和確保公平的需要,也是保障公共利益并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選擇。以其他行業“天價亂象”為鑒,各方必須明確的基本共識是,少數不法機構渾水摸魚、伺機漲價、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不是治理政策本身引發的連鎖反應,而是治理過程中出現的新狀況。在對自主定價普遍缺乏約束的語境下,對少數校外培訓機構違規漲價的行為,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露頭就打的高壓態勢,才能避免讓局面失控并提升治理成效。
對校外培訓機構“花式漲價”的現象要從治標和治本兩個方面入手,治標之策是強化監督與管控,對一些典型案例要依法給予懲處,比如對少數大型培訓機構進行反壟斷調查,對其價格上漲的合理性進行鑒別與界定;治本之策則是要進一步引入更多的良性競爭,激發競爭活力所帶來的價格比較效應。同時,應當依照培訓機構的行業特殊性,對培訓機構的收費制定指導性和原則性意見,在漲價的程序上充分尊重民情民意。只有實現了程序上的公開透明,經營主體自主定價的權利才不會泛濫。(作者系職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5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