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學期末,備考期間突擊復習、熬夜背題,晚上睡不著、白天醒不了,是不少“夜貓子”的生活寫照。有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平均睡眠時間為7小時,15%的大學生每日睡眠不足6小時,1/3習慣熬夜。造成失眠的主要因素是“壓力大、焦慮、緊張或擔憂”。(《華商晨報》12月21日)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大學生和失眠并不搭界。大學生的學業壓力并不大,輕輕松松就能畢業。大學生也沒有工作壓力和家庭負擔,不用操心那么多事情,睡眠質量肯定會很好。然而,“大學生失眠”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大學生的生活狀態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出人意料的“大學生失眠”,顯然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不少大學生熱衷熬夜,并經常用“夜貓子”來自嘲和自矜。一些大學生患上了“拖延癥”,明明可以高效率完成的學業,非要拖到夜深人靜的時候,給自己營造一種“讀書很辛苦,自己很努力”的幻覺。一些大學生喜歡刷手機、看劇,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失,等到發現學業任務還沒有完成時,就不得不用壓縮睡眠的方式來“還債”。失范行為也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連續譜,大學生失眠看似一個小問題,實際上可能損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在本科教育越來越被重視的當下,不少大學都在給學生合理“增負”。在愈加注重師生互動和自主學習的背景下,指望“混文憑”的想法在一些大學里很難成為現實。既然“教育是最好的投資”,讀書就不應該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只有經歷痛苦的破繭成蝶,大學生才能在就業市場中更具有競爭力。只要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即使學業負擔加重,大學生也不一定要成為“夜貓子”。
“95后”大學生擁有父輩無法比擬的生活環境與成長條件,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了“爭上游”,他們身不由己地被裹挾進形形色色的競賽場。競爭心熾盛、欲望膨脹,害怕失敗與挫折,不愿意成為他人眼中的無能者與失敗者,讓一些大學生承受著巨大壓力。
市場以及風險社會的不確定性、千姿百態的社會流動帶來的機遇和壓力,讓許多人都存在著一種“身份的焦慮”——每個人獲取成功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從而導致人們對生活的期待越來越高,身份焦慮愈演愈烈。
“大學生失眠”除了不規律的作息以外,也隱伏著一些人的痛點與淚點。長期以來,過于重視物質生活和知識學習,卻忽視精神世界的發育和建設,讓少數大學生成為疾病的“手下敗將”。少數失眠的大學生承受著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帶來的傷害與痛苦,他們不僅需要接受專業的治療,也需要更多的關愛與溫暖。
面對“大學生失眠”,不能進行蜻蜓點水的“淺閱讀”,更不能生硬、冰冷地對大學生進行污名化。大學生只有進行清醒的自我調適,懂得自律與自制,失眠問題才會迎刃而解。不讓失眠成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潛在威脅,也需要學校在寢室文化建設、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和心理健康工作等方面有所作為。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5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