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暑假,貴州省貴陽市第二中學校長段麗英,在貴陽市開陽縣高寨鄉牌坊村開展了捐資助學活動,給留守兒童帶去了溫暖和信心,保障他們有學上、有書讀。作為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學員,段麗英所參加的這個活動,其實已經在貴州開展了5年,是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發揮名校與名校長效應,構建教育精準幫扶中多主體多途徑協同發展機制的一個積極探索。
梳理多元主體:構建協同發展機制
“盡管貴陽非貧困城市,但以省委推進教育組團式幫扶工作會精神為指導,我們必須要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體現省會城市的責任和擔當,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為推進特色教育強省戰略服務。”今年4月13日,在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舉辦的“教育部‘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段麗英校長工作室揭牌儀式暨組團式幫扶促進共建共享研討會”上,以“脫貧攻堅”和“組團式幫扶”為關鍵詞,貴陽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周進介紹了貴陽市教育組團幫扶的思考與行動。
“組團式”幫扶模式,是由對口支援地區根據貧困縣教育幫扶需求,組團選派支教團隊和培訓指導團隊,由選派引進的優秀校長植入引領,匯聚各方力量,按需幫扶,協同用力,專門針對一個貧困縣或一所薄弱學校實施管理輸入、示范引領和培訓指導,進行“重塑性”“植入式”幫扶的一種模式。
在黨中央的扶貧戰略中,教育扶貧被賦予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使命,全國各地都在探索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路徑,參與教育精準扶貧的主體更加多元,途徑、方式也更加多樣。在這一過程中,名校、名校長作用的發揮備受關注。以“教育部國培計劃——第二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為代表的名校長培養項目明確將“引導支持參訓教師校長以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開展教育扶貧,加強對口支援、協作幫扶等社會服務,輻射帶動基礎教育事業發展、質量提升”寫進了培養目標中。為了確保目標的實現,深入探討名校長在教育精準扶貧中的角色、作用、成長機制等問題,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在總結貴州省教育組團式幫扶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多元主體之間的關系,探索構建教育精準幫扶中的多主體多途徑協同發展機制,以期形成可遷移、可借鑒的經驗。
跨區域組團幫扶:優質資源精準對接
2014年初,貴州省貴陽市人民政府與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朝陽區人民政府先后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及教育合作交流協議,兩地在基礎教育領域開展了全面的交流與合作,這項工程強力支撐了貴陽市的“教育立市”戰略,被稱為“京筑教育合作”。“京筑教育合作”啟動以來,貴陽市從北京市西城區、朝陽區引進優質學校,通過掛牌辦分校、集團校、聯盟校、基地校、姊妹校等方式共有35所(對)學校開展合作辦學。
在校校合作的基礎上,名校長和名教師的工作室也進入貴陽,教育家李烈等6個全國知名校(園)長貴陽工作室建立,還成立了童嘉森、李俊平、張宏等10個朝陽區特級教師貴陽工作室。通過這種跨區域的組團幫扶模式,貴陽一批優質的學校正在形成,一批優秀的校長、教師獲得成長,貴陽市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明顯擴大,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的滿意程度明顯提升,同時也提升了貴陽作為省會城市幫扶帶動省內其他地區教育發展的實力。
點對點組團幫扶:常態機制落地生根
在過去幾年中,貴陽二中與黔西南州望謨第二中學校校聯合,通過送培送教、同課異構、資源共享等方式促進羅甸縣邊陽中學等6所學校教師專業水平提升。段麗英名校長工作室帶領名師團隊、特聘教學專家團隊和教育管理專家團隊,本著“校際統籌、資源共享、緊密合作、均衡發展、共同進步”的原則,組織專家進課堂、干部談管理、校長對口診斷,創新了“校農結合”“黨組織共建”等形式,還通過上掛下聯、內聯外引的方式,為幫扶對象與省外名校建立友好學校,通過參與和組建卓越學校發展聯盟、多彩貴州好聯盟、二八九民中聯盟、工作室聯盟校等,在融合發展、共建共享中提升品質,形成了學習和成長的共同體。
貴陽第一中學面向全省9個地州市,全面統籌教育扶貧、校農結合、駐校支教,將“三名”平臺打造為教育幫扶的先鋒隊,重點關注邊窮地區薄弱學校,推進扶“志”與扶“智”結合。其中對國家級貧困縣關嶺民族高級中學的幫扶尤為值得關注,提出了教育對口幫扶“2+4”模式。“2”指幫扶的兩種形式,即常駐和互派;“4”指幫助學校重建四大機制,即在學校管理、教師發展、學生引導、后勤保障四個方面對應重建制約機制、激勵機制、引導機制、保障機制。“以前,關嶺學生外流到鄰近教學質量較高地區就讀的情況很嚴重,流失率高達50%以上。近幾年來,不僅外流優質生源持續回流,每年還要接納近500名縣外優秀學生。”從關嶺民族高級中學校長勾忠光的話語中,可以感受到這種點對點組團式幫扶成效正在產生燎原之勢。
多對點組團幫扶:協同效應拓展放大
多對點的組團幫扶包含了豐富的實踐形態,這里的“多”指的是組團主體的多元化:有“銀齡”隊伍、“三名”隊伍、“老校長下鄉”隊伍等優秀隊伍組團的幫扶,有不同學校組團的幫扶,有名校長工作室組團的幫扶,有各級校長培訓機構、名校長工作室組團的幫扶,還有政府、高校、民間社會力量組團的幫扶。這種不同主體共同參與、多方協同、多元共治的幫扶機制,也適應了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
貴陽市挖掘從一線退下來的富有經驗和情懷的老校長、老教師資源,以“老校長下鄉”為抓手,實施組團幫扶。參與幫扶工作的老校長有37人,其中市級老校長團隊11個,幫扶的學校有33所,其中市級組團幫扶10所,配合開展幫扶工作的優質學校38所,協助老校長開展工作的教研團隊15個,其中市級“名校長”工作室10個。一大批知名校長、骨干教師、教壇新秀參與到幫扶工作中,促進了被幫扶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統整導入平臺資源:專業引領凸顯
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在參與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中,注重發揮國家級校長培訓中心的優勢,除專門為西部省份培養骨干校長、教育家型校長、定期送教送培外,還嘗試組建了全國知名專家、校長團隊赴中西部召開學術研討會傳播先進教育思想與實踐經驗。例如,舉辦“貴山大講堂”,以繼承長征精神,踐行發展理念為主線,結合教育改革熱點難點問題組織全國知名專家校長與貴州校長對話交流;在貴州建立專家工作站,定期委派中心專兼職教師與貴州當地名校長組團共同幫扶區域內貧困薄弱學校;以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項目為依托,組建專家、資深校長、領航校長團隊深入連片貧困地區中小學進行現場診斷,在幫扶薄弱學校改進的同時提升名校長的診斷指導能力,進一步促進名校長引領輻射示范帶動作用的發揮。
除了上述直接參與的組團幫扶外,中心還致力于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學術影響,為政府、高校、民間力量組團幫扶搭建平臺。
此外,在華東師范大學校友基金會的支持下,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將上海信托基金引入貴州,開展了連片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培訓項目。未來兩年里,將有來自150所貧困薄弱學校的校長參與該培訓項目,通過赴滬學習、返崗實踐等多種形式分階段實現辦學理念的轉化與辦學治校能力的提升。
“通過對上述不同形式的幫扶案例進行分析,我們嘗試將組團式幫扶的總體思路總結為:人才為本,基地帶動,多方協同,做精項目,強教惠民。在團隊的組建上注重‘多維同向,凝聚合力’;在幫扶的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發力’;幫扶的結果則聚焦‘強化轉向,提升能力,釋放潛力,激發活力’。”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代蕊華說,“教育精準扶貧要關注輸血與造血的關系,關注眼下與長遠的關系,關注幫扶教育與教育幫扶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組團式幫扶所組建的團隊應該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價值共同體,要在包容、協商、擔當的基礎上積極合作。”
“名校、名校長的幫扶不應成為一種包辦替代,育人模式的改革、機制體制的創新也不應是一種簡單的遷移復制,而應在尊重歷史、相互借力中重塑貧困地區教育形象、建立屬于他們的教育自信。在這種以情感為基礎,學習為載體,價值為引領的共同體中,努力促進多元主體的相互玉成。而這也恰恰回應了教育的本義:對‘人’的成全。”代蕊華總結道。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04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