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引領學術、服務創新、鍛造品牌、爭創一流”為主題的“2019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行。論壇分開幕式、科技期刊與哲社期刊兩個主論壇以及九個行業專題論壇展開深入研討,來自全國科技期刊界的3000多位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索“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發展路徑。
論壇上,發布了由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圖書館共同研制的2019“世界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指數CI”以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此外,中國知網發布了世界知識大數據整合平臺——《全球學術快報(外文版)》。從國際視野看,近10年來我國高被引論文數量逐年增長,全球占比不斷上升,到2018年已由原來的占比不到10%上升到32.33%。年報顯示,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他引總被引頻次連續7年快速增長,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科技TOP期刊與SCI中等期刊水平相當,有幾種期刊已經進入國際頂尖期刊行列。但整體水平距離世界一流尚有不小差距。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說,要充分發揮學術引領作用,在優勢學科、特色學科、交叉學科上下功夫,精心組織一流學者、一流專家通過學術期刊平臺引領學科發展,提升我國的學術話語權。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中科院院士朱邦芬提出,一流科學研究需要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持,中國一流科技期刊優先發表中國學者具有引領性和原創性的成果,支持中國一流人才的科學研究,既能提升期刊影響力,又能為中國和世界科技發展作出貢獻。中宣部出版局局長郭義強表示,要辦出規模,推動一流期刊集群化集團化,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重組整合資源。中科院院士潘永信認為,培育一流期刊要有多元化思維,優秀的科普刊物也是優秀的刊物,要讓期刊回歸它的定位和功能,面向其行業和學科做到一流。
對于未來科技期刊發展的重點,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戴國強認為,應在打造精良的出版平臺和推進建設引導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上多發力。他透露,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等單位將合作開展世界科技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組建世界科技期刊評價委員會,發揮各評價機構的學術優勢,探索建立新型評價指標體系,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數據支撐。
據悉,自2015年開始,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已連續舉辦五屆,本屆論壇由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11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