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閱讀”系列
我們在破解整本書閱讀的這個新命題中,通過“測試”的方式“逼迫”學生按照要求去讀書是目前一些教師通行的做法。這種“測試”很符合過去幾十年語文教學中凡學必考,學什么、考什么的經驗。
今天,我們暫不爭論是否可以進行測試的問題,因為,整本書的閱讀進入教師操作層面,教師擁有自主的教學權。這里,我就如何進行“測試”更為合理,談一點兒個人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
其實教育部統編《語文》推薦閱讀叢書書系的后面也附有類似的測試題目,比如小學階段閱讀的《愛的教育》一書后面附了這樣兩個問題——“寫出小說中的三個人物,在這些人物中,你最欣賞的是誰?為什么?”“《愛的教育》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初中生閱讀的《昆蟲記》一書后面的問題是“如何看待法布爾精神對學習與成長的意義”“通過這本書,你了解什么昆蟲的生活習性”。
這些問題設計得都挺好。因為,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完整閱讀全書,需要對整本書的內容相對熟悉,不能一知半解,否則無法提供令自己滿意的“答案”。這些問題甚至可以作為全班閱讀分享會的主題。當然,如果事先帶著這些“主干”問題去閱讀,學生會把它們看作閱讀全書的路徑圖,引導自己堅持把書讀完。另外,這些“主干”問題與針對全書固定“知識點”的測試不同,可以按照自己的閱讀體會提供個性化的回答,每個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都可以獲得同伴或老師的鼓勵。這與傳統的語文知識的考試有著本質的區別。試想,如果學生長期用這種思維方式去主動讀書、主觀觀察問題,這將會對學生的思維習慣產生重大的影響,會讓學生從關注書中單個人物、具體片段的“小節”中解脫出來,慢慢形成注重全書“大關節”、比較“大結構”、思考“大命題”的宏觀閱讀視野。從目前中小學師生的閱讀狀況來看,我們太缺乏這種書籍閱讀或觀察社會現象的“大視野”了。其實,這種視野的背后是我們思維方式的固化所致,而上述“主干”問題的設計就是針對我們閱讀“矮化病”的針對性“治療”。
其實,我們國家現在在中小學推動的整本書閱讀的目的,除去對整個國民閱讀素養能力在校內提升的設計之外,單從學科教學的角度講,是對語文單篇課文教學注重細讀分解,是知識點考試的一個補充。即通過學生整本書的閱讀,讓學生跳出單篇(800—3000字)文章的閱讀理解,讓學生進入10萬字左右的中篇小說、50萬字甚至百萬字長篇巨著的文學作品中,去汲取更為豐富的歷史、人文、社會、語言、自然、科技、想象等單篇短文根本不具備的“養分”。讓學生在長期的閱讀積累中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耐力——過快的閱讀是極其有害的,越是經典書籍越應該慢下來啃讀。不同的書籍需要不同的策略與定位;逐漸思考并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每人對文字的感知能力與智力背景決定了他們各自的閱讀習慣與方式的不同;逐漸發現并培育自己的閱讀興趣——學生的閱讀興趣培育是極其艱難的,甚至連續讀上幾本難以理解的書籍,他們的興趣會蕩然無存;逐漸豐富自己的閱讀智力背景知識——學生過于簡單的社會經驗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而不同書籍可以幫助他們彌補這種經驗的欠缺;逐漸拓展學生的類主題閱讀意識——讓學生通過歸類書籍的閱讀建立起以一本書為主線,關聯的書籍為輔助的“豐”字形的閱讀意識,最終形成學生對一類問題、一類人物、一類現象、一類事件的閱讀與思辨能力。這個意義遠比語文的分數更為關鍵。它甚至成為未來社會公民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
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提及《愛的教育》一書后面附的一個問題——“寫出小說中的三個人物,在這些人物中,你最欣賞的是誰?為什么?”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是不容易的。首先要總覽全書,在眾多人物中確定自己心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其次要進行二次比較,通過自我解讀與說服的方式,找到自己“欣賞”這個人物的理由,回答出自己“不喜歡”另外兩個人物的理由。當學生在比較的同時,也就完成了對全書三個人物的主要事件、個性、習慣、語言行為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在這種分析中,學生還可以調取自己類似閱讀的經驗進行橫向的比較,比如可以用《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長、豆豆媽媽和豆豆本人與《愛的教育》的三個主要人物在職業、語言、處理問題、關愛兒童等方面進行比較。這樣,就會引導學生跳出一本書的范疇,讓他們學會把自己的閱讀積累給予“知識復活”,讓自己的閱讀感受真正成為閱讀其他書籍的“杠桿”和“標尺”。通過這種“知識再運用”,會幫助學生獲得繼續閱讀的動力,而這種動力是極其難得、極其寶貴的。因為這種內在的動力源于學生對閱讀的自我認同與肯定,這與我們擬定一些“知識點”測試相比,其價值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客觀地講,一線教師對整本書的閱讀指導還存在不少看法,但面對當下的現實,我們應該暫時放下“無效”爭議,去勇敢地面對現實,在教師自覺閱讀的基礎上,從中小學生終身閱讀能力的培養與興趣保護的角度出發,減少一些短期的功利做法,依據不同學情,適當調整不同學生閱讀的目標。按照整本書閱讀宜粗不宜細的原則,建立先抓主旨,再說細節,先掌握整體,再關注局部,先有上位概念,再去俯瞰全書的原則,懷著對經典書籍的敬畏之心,安靜地與孩子一起共讀,一起分享,一起討論每本書的精彩與背后的故事。這種閱讀認知與我們教師幾十年來單篇課文的教學經驗是反向的,如果認識不到這個問題,我們仍用教授單篇課文的經驗與做法,用課時的講解、用表格的測試、用試卷的測評來“指導”學生的閱讀,小的方面講,會大幅降低整本書閱讀品質,從大的方面講,將會敗壞學生的讀書口味。長此以往,對學生閱讀與興趣的培養有著很大的腐蝕性。
(作者單位:河南省濟源市教育局)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5日第1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