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催生了高校在教學、行政管理和服務等領域的深刻變革。但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人工智能的不確定性也給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早前,南京某高校將AI人臉識別系統引入課堂,這一消息曝光后迅速在網絡引發熱議。
數字時代,高校應如何抓住機遇與應對挑戰,是教育治理現代化亟待回應的問題。高校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提升教育質量、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及提高自動化服務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首先,轉變教學方式,提升教育質量。如智慧教育、翻轉課堂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打破了過去教師基于經驗和直觀感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教育質量上,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構建智慧教育體系,促進教育評價從經驗到數據、從主觀到客觀、從單一到多元的變革,有利于實現精準化、個性化教育。其次,提高行政治理效率,推動決策科學化。在行政治理方面,高校“一站式”網絡大廳的建立,有利于構建全校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打破“數據孤島”信息壁壘。最后,推動智能校園建設,提高自動化服務水平。“無卡式”服務、“24小時虛擬助手”“智能管家”等智能化設備在高校中的廣泛應用,便利了師生的校園生活,而且利于提高高校自動化服務水平和資源整合效率。同時,人工智能取代了一部分可替代性較高的崗位,利于優化高校行政與后勤服務系統,調整人員結構,降低高校運營成本。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數字信息技術在給教育帶來積極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數據安全隱患、公平倫理問題,更凸顯了教育治理有效性與合法性的矛盾。因此,針對數字信息技術給高等教育治理帶來的挑戰,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轉變治理思路,從“依靠數據治理”到兼顧“對數據本身的治理”。高校在運用數字信息技術時,應強化對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規范數據采集、存儲、處理、使用、共享等。站在“元數據”治理、數據倫理等高度,來反思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命題。
換句話說,“依靠數據治理”與“對數據本身的治理”需兼顧起來,實現“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重點通過加快建設教育治理數據庫、數據資源平臺、數據監管中心等,強化數據質量管理,消除政校數據壁壘,推進校內部門業務信息系統整合,發揮數字治理優勢。同時,完善數據監管機制,強化風險預警和效能評估,降低潛在風險。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大數據正處于創新發展重要時期。及早介入,是從時間維度來求解“科林格里奇困境”(技術的社會后果“早期難預料,晚期難改變”的控制困境)的有益嘗試。但是,也要防止可能陷入“管制型”思維而“因噎廢食”扼殺掉創新。技術創新與規避風險之間張力的平衡,還需通過構建教育技術倫理、規則,擴展行動者網絡(利益相關者“多元共治”)等手段來實現,最終確保其形成自我約束良性發展機制。
二是完善信息安全政策法規,處理好“數據運用”與“隱私保護”的關系。國家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安全政策法規,力爭覆蓋數據收集、使用和共享等各環節,細化相關條款表述,使數據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規范和引導信息采集與使用,保障利益主體的知情權和隱私權。強化數據監管與風險管控,嚴厲打擊信息交易“黑色產業鏈”。同時,健全責任追究和救濟機制等。此次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引導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也正是對此前數據使用“失范”的一次及時整頓。
另外,高校自身也要樹立風險意識,加強數據安全防護能力,強化風險責任機制,探索校園數字治理的長效機制。“第三方”技術企業,更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信息安全政策法規,處理好“數據運用”與“隱私保護”的關系,承擔必要社會責任,促進數據市場健康發展。
三是加強組織領導和制度建設,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國家層面,應進一步強化數據治理的統籌管理,加強對“互聯網+監管”的頂層設計;地方政府,應完善配套政策,推動資源整合。除引導、鼓勵高校與企業、社會機構開展合作之外,還應肩負起指導“教育大數據市場”良性運行的職責。充分考慮教育公共服務領域的特點,使高校不至于因信息技術服務“天價”市場費用而“望而卻步”;高校自身也應做好院校數字戰略規劃,通過完善數字信息管理制度規范,建立教育數據治理工作小組,強化“互聯網+”學科建設,優化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等,為教育數字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機制保障和人才保障。
最后,需特別指出的是,數字信息技術目前主要被用于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但其更深遠意義還在于對教育“治理體系”的撬動價值。如打破部門分割、標準不一等造成的“數據孤島”,推動業務流程再造,并倒逼放權改革、職能調整等,為高校校院間權力關系重構、“大部制”改革等提供可能。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5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