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育大會要求“大力辦好職業院?!薄!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并把“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作為2022年要達到的第一個具體指標。為客觀評價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促進各級政府和學校按照設置標準加快改善辦學條件、規范辦學、提高專業教學能力,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暫行辦法〉的通知》要求,2018年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受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委托,對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進行評估。
一、評估過程及特點
本次評估是繼2016年首次開展以來的第二輪評估,與2018年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同步開展。評估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學校數據采集與審核階段(2018年3月至7月),省級數據下載與自評報告撰寫階段(2018年8月至11月),全國數據分析與評估報告撰寫階段(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
本次評估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1.堅持正確導向。評估使用的19個指標,體現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政策導向和發展要求。
2.堅持客觀公正。評估主要采用網上評估、不進學校的方式開展,評估數據以學校填報的客觀數據和校長、教師、學生問卷為主,同時參照公開統計數據、學校網站數據、自評報告等相關資料。
3.堅持科學可信。為避免統計分析中數據極值引起平均值波動等問題,評估以各采集項數據值分布的中位數代替平均數,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通過找出高于中位數、低于中位數的分布,進行客觀評價。注重對數據的處理分析,分別采用描述統計、假設檢驗、可信度分析、相關性分析、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等多種方法。
二、基本評價
(一)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做出重要貢獻
2017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10671所,全日制在校生1592.5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40%,同時注重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2017年資格證書培訓和崗位證書培訓的注冊學生數近332萬人次,結業生數達464萬人次。中等職業學校共開設320余種專業,專業點近40000個,基本覆蓋國民經濟主要行業,推動了高中階段教育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優化了新增勞動力結構。
(二)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有所提升
2017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84萬人,師生比1∶19,平均達到“師生比1∶20”的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專任教師的比例達到91.6%,比2015年提高1.5個百分點?!半p師型”教師比例為31.6%,比2015年提高1.5個百分點,平均達到“雙師型教師比例不低于30%”要求。
(三)基本辦學條件持續改善
2017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超過6000元,比2015年增長28%,其中西部地區比2015年增長32%,教學資源條件改善成效顯著。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每百名學生擁有教學計算機27臺,比2015年增加2臺。每百名學生擁有網絡信息點數為17個,比2015年增加2個。根據問卷調查數據,80%的學校擁有管理信息系統。93.5%的中等職業學校設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為0.44個,基本滿足校內實踐教學活動要求。
(四)校企合作有效性得到提高
2017年,90%以上的學校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80%的學校有畢業生進入校企合作單位就業,70%以上的學校有專業教師進入合作企業實踐,60%以上的學校聘請了企業兼職教師。全國半數以上學校開展了企業訂單培養,相比上一輪評估提高近10個百分點。
企業將設備放置在中等職業學校,學校有使用權但不納入固定資產,成為加快學校設施設備更新、推動實踐教學對接企業生產的重要途徑。2017年,25%以上的學校有企業提供的實踐教學設備,獲得企業提供實踐教學設備值超過10萬元的學校達450余所。
(五)在教育扶貧中發揮積極作用
全國深度貧困地區有中等職業學校347所,在校生數近60萬人,2017年有14.2萬名學生實現就業,就業率超過90%。
2017年,全國有250余萬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政策,其中西部地區學生占一半。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享受“雨露計劃”,按每生每年3000元左右的標準進行補助。按照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滇西實施方案,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四?。ㄊ校┲械嚷殬I學校招收滇西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每年招生超過6000名,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9000元的標準給予資助。
三、主要問題
(一)基本辦學條件不達標問題仍然比較普遍
對照《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學校建設規劃用地、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等指標不達標的學校分別都占半數左右,1000余所學校的占地面積不到10畝,不足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學歷教育在校生數不達標的學校占四成以上。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不達標的學校占三成左右。
(二)專業教師隊伍數量和結構問題突出
2000個專業點達不到“每個專業至少應配備兩名專任教師”的標準要求,涉及240余種專業,覆蓋10萬多名學生。其中,電子商務、美發與形象設計等新興或熱門專業存在盲目開設和跟風開設現象,專任教師數不達標問題更為突出。1600余所學校專任教師總數未達到“專任教師不少于60人”的標準要求,1400所學校師生比超過1∶20,超過七成的校長在調查問卷中反映學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專業教師短缺,專業教師招聘存在政策限制較多。四成以上學校達不到“雙師型教師不低于30%”的標準要求。實地調研發現,“雙師型”教師缺乏統一標準;一些地區(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培訓也面臨困難,如由于教師數量有限,部分學校難以協調教學與企業實踐、教師培訓的矛盾。
(三)“普職比大體相當”要求落實不力
部分省份對國家關于普職比大體相當的要求認識不足、落實不力。2017年,全國僅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的比例超過50%,有14個省份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占比低于40%。
(四)中斷學業的學生數量較多
近三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有60余萬名學生中斷學業,以在校生數1200人計算,相當于500所學校的學生規模。其原因既有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的影響,也有部分地區和學校重招生輕管理、忽視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學生問卷調查顯示,32%的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就業信心不足,25%的學生對學校管理水平不滿,42%的學生認為學習困難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五)投入不均衡問題仍然存在
部分省份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難以滿足學校辦學要求,直接影響到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問卷調查顯示,仍有近一半中職學校的校長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解決學校經費問題上。
(六)貧困地區校企合作面臨困境
貧困地區中等職業學校為教育扶貧做出貢獻,但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學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步履維艱,半數學校沒有教師進入企業實踐、沒有企業兼職教師,六成學校沒有企業訂單培養學生。
四、對策建議
(一)加大薄弱學校投入力度,全面提升辦學達標率
以提升辦學條件達標率為重點,聚焦經費投入、師資隊伍、專業建設等突出問題,加大政策、項目支持和引導力度,不斷改善薄弱環節,加快補齊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短板。
加大對貧困地區中等職業學校的支持力度,引導貧困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做大職業培訓,提高服務脫貧能力。加大中央財政對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并加強督查,提高轉移支付的有效性。加大職業教育東西協作工作力度,擴大東部地區兜底式招收西部地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數量。
(二)加強專任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
落實教育、發改、編辦、財政、人事等多部門有關增加教師編制的文件精神,形成足額配置專任教師的督促檢查機制。單獨設置中等職業教育教師的引入標準和任職資格要求,推動固定崗和流動崗相結合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實“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任務,細化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解決中等職業學?!半p師型”教師不足的問題。
(三)加強地方統籌,進一步優化學校專業布局
各地參照國務院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的做法,建立由地方政府領導同志牽頭負責、相關部門參加的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職業教育工作,確保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保持在合理比例。加大布局結構調整力度,結合區域產業結構和《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通過合并、共建、聯辦、劃轉等方式,完成對一批在校生數過少、辦學效益低下學校的整合;合理引導學校專業布局,避免跟風開設熱門專業,對專任教師、設施設備嚴重缺乏的專業應予以調整。
(四)強化類型教育特征,完善學校設置標準
加快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修訂完善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強化類型教育屬性,增加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相關指標;增加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而增強學校基本辦學能力的指標,如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等;提高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統一規范的“雙師型”教師標準,同時提高對“雙師型”教師比例的要求。
(五)完善經費投入機制,保障辦學能力穩步提升
教育經費增量重點向職業教育傾斜,加快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加強財政經費投入等核心指標常規監測,建立內部通報制度和面向社會公開發布制度。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高質量職業教育。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8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