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動動手指即可實現隨時、即時、共時的溝通,家校溝通越來越便捷,一對多、多人互動式的各種“群”,成為常規的家校溝通狀態。
技術便捷的作用是明顯的,節約家校溝通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提高效益,增進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與支持,還有效地降低了教師工作時間,甚至能使家長對孩子的在校狀況了如指掌。但值得警惕的是,家校溝通中的技術優勢也可能造成教師和家長雙方的過度參與,在教育意義上成為學生發展、學校運行和親子關系建構的障礙。
首先,便捷的家校溝通方式有可能使教師、家長雙雙越位,構成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障礙。在各種類型的家校群中,學校及校外需要完成的任務、要求,學校生活中的特殊事件等,會以最快的速度傳遞給家長,家長往往高度重視、立刻行動、積極督促甚至越俎代庖。
從完成任務的角度講,這樣的溝通方式無疑是高效的,但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家長與教師在學生學業問題上雙雙越位而形成的“無縫對接”,使學生這一成長主體在有關自己學校生活的經歷中被一定程度地架空了,學生學校生活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教師和家長手中,他們能做的只是在教師和家長的安排、要求、督促甚至監督下完成任務,錯失了自主發展的機會,導致自理能力、自制能力和責任感等發展的缺失。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自己長大的,沒有人能夠代替。一個人擁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擁有什么樣的發展狀態,真實的生命實踐歷程是個體發展的寶貴資源。當學生自主成長的空間被過度壓縮,少有機會去探索、試錯、戰勝困難獲得成功,甚至難以自主自理學習事務,其學業之外的成長狀態必然逼仄,主動性、自信心、理性思考能力及堅韌、抗挫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因無源而枯竭。
其次,便捷造成的家長對學校工作的過度干預,成為學校順利開展工作的障礙。這一現象已經成為目前中小學家校關系建設中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便捷的溝通平臺使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本身是個積極因素,但現實中因為“便”與“捷”而產生不利影響的案例時有發生。
便捷意味著快速,意味著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全面地了解過程、耐心地甄別真偽、理性地思考問題,就把從孩子或他人那里獲得的一鱗半爪信息在群體中擴散,甚至激昂地議論,導致誤解成為共識、問題演化成事件,而真相卻無人關注、無以立足。巨大的群體壓力有時還會演變成輿論暴力,成為理性地解決問題的障礙,給當事者和學校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也嚴重傷害當事人的情感與心理,促成了很多教師和學校在日常工作中的防御心態。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通過網絡傳播的類似案例會成為其他教師和學校引以為戒的反面典型,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態,不利于學校和教師從專業角度出發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更有甚者,有的家長通過溝通平臺過度干涉學校日常工作事務,如屢見報端的學校迫于家長群體壓力替換班主任、趕走某個特定學生等,其中不乏合理案例,更多的卻是無理、無度的。如果最后的解決依據不是教育規律和事實真相而是外界壓力,對學校管理和教學工作帶來的障礙不可小覷。
最后,便捷也有可能成為兒童關閉心門的導火索,成為建構良好親子關系的障礙。學生在學校里遇到事情,一般都愿意與家長講,這種親子交流具有一定的“關起門說話”的私密性。家長若以了解的心態傾聽,孩子會更愿意傾訴;若家長把孩子的話在群里尤其是家校溝通群里公之于眾,孩子感受到的是尷尬;若再引起相關教師、家長與學生的消極反應,孩子體會到的就是憤怒和不信任。
比如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他跟家長溝通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請求家長出面解決,若家長不顧孩子需求出面干預,勢必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挫敗感。這樣的負面感受會直接影響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和親密度,甚至會讓孩子對家長關上溝通的大門。
對正處于成長期、正在學習如何與成人平等對話的兒童來說,缺失了最可信任的長輩的扶助,損失的既是榜樣也是友伴,還會減弱孩子對家長在情感上的依賴,阻礙親子關系的良好建構。
家校溝通的重要目的當然是孩子的成長,但家校溝通中最容易被僭越的恰恰也是孩子。在有關教育的所有問題上,永遠存在著兩個密不可分的方面:成事與成人。家校溝通的直接的、外顯目的是成事,內隱的、永恒目的在于成人。因此,家長、教師在享受現代技術的便捷之時,需要三思而后行:什么樣的事情需要溝通?需要以什么方式溝通?這樣的溝通方式對自己的孩子、對別人的孩子可能產生什么影響?從“成人”的角度思考家校溝通,才可能使我們在享受新技術便利的同時,不丟失育人的初心。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19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