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扶貧中,我們發現,個別村民缺乏脫貧的主動性,脫貧的積極性不高,有‘等靠要’思想,這直接影響到了扶貧的成效。”近日,中國教育報融媒體采訪報道組走進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下江鎮宰養村,駐村第一書記梁新源向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經濟學系主任楊德才教授提出了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問題。
內生動力是貧困地區脫貧的關鍵
梁新源:宰養村三面環山,海拔860米,屬高坡平地,村民974人,均為侗族,人均耕地面積0.64畝。目前村子里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9戶,248人。村民的生活來源主要靠種地及外出務工。“兩不愁”基本解決了,但我們駐村工作隊意識到,要想真正脫貧不返貧,并實現致富,還得靠產業發展。目前,我們村有100畝土地用來發展食用菌產業,并建成了100畝香椿產業基地、50畝海花草示范基地、50畝辣椒基地。
楊德才:是的,習近平總書記在談鄉村振興五大原則的時候,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產業興旺。脫貧致富有多條途徑,但產業發展尤為關鍵。在產業發展這一塊,可以看出,在扶貧干部的帶領下,宰養村已經有一些基礎了,有食用菌、海花草、辣椒等鄉村產業,這個地方本身的發展非常不錯。
梁新源:謝謝楊教授的肯定,但是在產業扶貧中,我們發現,個別村民缺乏脫貧的主動性,脫貧的積極性不高,有“等靠要”思想。有的貧困戶只關心“政府能給我多少錢”,而不是“我該怎么做才能脫貧”,這直接影響到了扶貧的成效。對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議?
楊德才:內生動力是貧困地區脫貧的關鍵,是地方發展的根本動力。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不足,我想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們的眼光、前瞻性以及對市場機會的把握等方面受限,他們只會種田、養殖,缺乏新技術、新技能,同時也缺乏努力脫貧的社會氛圍。
二是脫貧資源的匱乏。一提到貴州省,我們常常講“地無三尺平”,多山地區可用地比較少,宰養村地處偏遠落后地區,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64畝,面臨著發展無資源、無人手、無出路的局面。
對此,我們首先要通過教育把農民的素質提高,也就是我們經濟學講到的要加大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素質,因為農民的增收及脫貧動力,是和農民的個人素質是分不開的。
另外,我們還需要把農民轉移出來,開闊他們的視野,到外面學到一些技術,來幫助當地的發展。把外部的力量和本地農民想發家致富的內生動力結合起來,這個地方脫貧致富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梁新源:您說得對,在我們村,由于村民整體文化水平低,生產經營的能力也較差,致貧原因80%是缺技術,產業引進來了,一些村民的生產經營能力卻跟不上。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
楊德才:產業發展僅僅靠我們本地自身的力量還不行,除了政府的扶持以外,需要多方力量介入。比如,在產業扶貧中,高校可以在教育、人才這一塊多發揮作用,可以為貧困地區提供一些教育培訓方面的服務。
此外,還要引入市場機制,要推進大公司和龍頭企業的資本進入。最近幾年,我每年暑假都會帶隊到貴州去參加扶貧工作調研,前年我們去的是銅仁,去年是凱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曾到貴州丹寨縣去調研,丹寨的萬達小鎮就是外部資本引入的代表。它是萬達丹寨包縣精準扶貧的核心產業項目,開業以后,僅用半年,丹寨萬達小鎮就成為貴州省游客量排名特別靠前的單個景區。
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是中國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吉他生產基地,它的典型做法是外出務工人員學了技術之后,回鄉創業,搭建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彩虹橋,這種做法也特別好。
造血式扶貧要生產銷售兩手抓
梁新源:為解決村民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目前,我們初步探索了“政府+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如建設了香椿產業基地100畝,現有59戶貧困戶全部進入撫育管理,由鎮政府提供種苗、肥料、農藥等物資,并提供全程技術服務,簽訂回收協議,確保農戶持續受益。
楊德才:這種做法很普遍,目前來看,效果也的確不錯,入合作社,投資少、見效快,年底還分紅,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梁新源:但是,我們也意識到,在銷路上,我們這里比較偏遠,一些扶貧產品的銷售,主要依賴政府,很難完全市場化,這并不利于產業的長遠發展。對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議?
楊德才:這個問題非常好,“造血”式扶貧就是要生產和銷售兩手抓。扶貧產品的市場銷路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采取措施。
一是要有基礎設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設,讓產品能夠運得出去,讓本地的人和產品出得去,同時要讓外面的人進得來。
二是要做品質、做品牌。產品的質量要有保證,通過市場的方法來打開銷路。消費扶貧拼什么?最關鍵的還是在于品質和品牌,這也是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三是要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產品宣傳。“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偏遠地區優質的農產品,可能沒法走出大山,沒法讓更多人知道。這時候就要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如直播帶貨,“市縣長當主播,農戶多賣貨”,與農產品的品牌宣傳結合起來,增加消費者的信任,促進貧困地區群眾增收。
梁新源:您的建議非常不錯。我們正在努力提升農產品的品質,下一步可以嘗試一下直播帶貨。
楊德才:另外,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借鑒其他一些地方的發展模式,從而進一步思考我們本地產品怎么走出去。比如,在河北衡水的武邑縣,他們把硬木雕刻,還有金屬制品等進行集體打包宣傳,形成一個區域品牌,以電子商務的形式,把產品賣出去。
還有一點,我們還可以“借船下海”。本地政府可以積極組織一些龍頭企業,與本地農戶、農業合作社對接,成為他們整個農產品系列加工中的一個環節。就是當地提供的是原材料,或者是整個龍頭企業產業鏈中的一個或幾個環節,把加工、生產環節放在我們貧困村。丹寨縣那里就有一個規模很大的中草藥基地,在調研中發現,這個中草藥基地實際上引進了一個上市公司,把中草藥的初步加工都放在這里來進行。這樣的話,我們就能把當地的原材料等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了。
端起長期“飯碗”促使脫貧不返貧
梁新源:我們宰養村的村民全部為少數民族侗族,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還有國務院命名重點保護的侗寨鼓樓,在此基礎上,我們正在準備發展傳統村落鄉村生態旅游,對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議?
楊德才:旅游實際上也是產業,旅游扶貧是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最近幾年中央花很大力氣扶持的那些紅色旅游基地,基本上都是原來的老少邊窮地區,現在發展得都還不錯,這對于貧困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貧困地區群眾收入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但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產業往往面臨著基礎設施落后、服務配套體系不全等難題。
梁新源:在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我們利用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資金1500萬元,進行河道河床整治、太陽能路燈安裝、傳統村落廣場建設等,村子里的環境面貌大為改善。
楊德才:從地圖上看,從江縣是在貴廣高鐵邊上,那么貴廣高鐵的通車應該能為我們發展旅游提供很大便利。從江下面的縣城公路等也都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硬件設施做起來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打造特色,深挖當地旅游業的產業價值了。
從我們貴州本地案例來看,人們到貴州旅游,基本都知道貴州有黃果樹瀑布,有梵凈山,有西江千戶苗寨。比如,我們去年到西江千戶苗寨考察,當地把那里打造成了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之地,還把苗族的故事編成了大型歌舞,非常令人震撼。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一定要把侗族文化的底蘊挖掘出來,宣傳出去。要把侗族的文化和故事告訴外面世界,這一步非常重要。
梁新源: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在向村民宣傳發展旅游產業時,有一些村民依舊不為所動,覺得發展旅游離自己很遙遠,缺乏熱情,對此,我該怎么辦呢?
楊德才:在發展旅游產業這一過程中,我認為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是非常重要的。旅游產業是一個長期“飯碗”,是促使貧困群眾脫貧不返貧的重要抓手。
前幾年我去廣西調研,廣西的大興縣把那些留在農村的男男女女發動起來,把莊子里的文化以一種歌舞的形式表現出來,非常有視覺沖擊力。剛提到的西江千戶苗寨也是這樣,具有很強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讓人印象深刻。
所以說,我們的村民一定要積極配合,旅游業發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定要有一個長期和長遠打算。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引入外部資本,并依托現代的高科技進行包裝,給人以視覺、聽覺各方面的沖擊,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一傳十、十傳百,旅游業自然而然就發展起來了。
梁新源:這是一種很好的發展思路,我下一步準備按照您的建議,挖掘侗族文化的底蘊,講好侗族故事,進一步激發村民的積極性,激活他們的內生動力,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爭取讓大家都端上旅游“飯碗”,真脫貧不返貧。
楊德才:咱們村子里有這么好的歷史文化資源,有侗族大歌,有侗寨鼓樓,還有傳統村落,這都是特色和優勢,我相信旅游業的未來是非常美好的。
(報道組成員:柴葳 于珍 周子涵 景應忠 執筆:于珍)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26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