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天夜里的一場雨過后,5月下旬的貴州省黔東南州又恢復了冷熱交替的模式。晌午,烈日當頭,土狗都打了蔫。
三面環山的從江縣下江鎮宰養村食用菌產業示范園的菌棚里,依稀保留著雨水的痕跡。成排的菌棒架漸次排列,兩名穿著雨鞋的婦女,提著籃筐,挨個兒摘取菌棒成熟的香菇,雨鞋在泥濘的地面踩出吧嗒吧嗒的聲響。
“這是盛夏到來之前的最后一季蘑菇了,棚內溫度超過28℃,就不適合蘑菇生長了。”從從江縣教科局招生辦的崗位到宰養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已經兩年多了,梁新源對食用菌培育這個村里的扶貧產業,已經算得上個“行家”了。怎么利用好每年兩季的培育期提高產品品質,怎么掌握給菌棒注水的“分寸”,將菌棒重量控制在3.5至3.8斤之間,等等,都印在他的腦子里。同樣印在腦子里的,還有宰養村這個海拔860米的侗族村寨里的59戶貧困戶。
2014年以前,這里還沒有通車。雖然距離縣城67公里,到鎮政府也有28公里,距離和交通卻擋不住村民外出打工的路。人均可耕地面積較少,每年半數勞動力外出,村里的光景更是沉寂。
“要想真正脫貧不返貧,并實現致富,還得靠發展產業。”一提到村里的新興產業,梁新源露出藏不住的笑意。
從村口沿著小路往深里走,路過鼓樓轉個彎,遠遠地就能望見一片黑色遮布圍住的菌棚,75個菌棚聚集在一起,便是第一期50畝食用菌產業示范園的所在。
村里把食用菌種植作為農業特色產業和結構調整的新型產業來打造,推進食用菌產業化進程,讓村民們看到了精品特色農業致富的希望。貧困戶紛紛走出家門,除草、平整地面、開挖排水溝,將菌棚收拾得利利索索。從當年1月首批貧困戶拉運菌棒入棚試種,半年多光景,便實現了貧困戶全覆蓋。
37歲的侗族漢子潘薛良,走南闖北十多年,干過的工種不少,2016年,他回到家鄉創建合作社。2019年,村里的食用菌種植一上馬,潘薛良率先報名當起了村里特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以每畝地每年1100元的標準將土地經營權流傳承包給公司,村民在食用菌基地打工,既能獲得勞動報酬,還能學習技術;貧困戶拿出政府撥付的2萬元幫扶資金入股,年終還能享受分紅。
小蘑菇帶來了新思路。如今,50多畝海花草示范基地、100畝香椿產業基地等也落戶宰養村。
不遠處,一片空地上青草綿延。不久的將來,那里將擴建50畝食用菌產業示范園,也將孕育出新的希望。
(報道組成員:柴葳 于珍 周子涵 景應忠 執筆:柴葳)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26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