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國際學生教育的優勢、現狀、定位;闡述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應結合自身的優勢學科和所在地區的特色,有效對接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要求,順應國家層面、區域層面、自身發展方面的定位以及未來發展的四大趨勢,自覺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和地區經濟建設。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國際學生教育定位;國際學生教育發展趨勢
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開展國際學生教育的優勢分析
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掌握工科專業基礎知識又有一定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的人才,為本國建設貢獻力量。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整體上比沿線國家更具優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學生教育將成為我國國際學生教育事業新的增長點。其中,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具備較高水平的工科專業學科優勢,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人才和技術支撐作用,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各工科專業在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的國際影響也日益增強。因此,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應把握機會,憑借其工科專業優勢和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優勢和特色,積極開展國際學生教育,輸出工程技術,幫助沿線國家培養人才,開展與沿線各國的人文交流和經濟貿易,提高自己的國際化辦學水平,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
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國際學生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的國際學生數量也隨之日益增多,但是,與占我國高校極少數的部屬重點院校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國際學生的生源質量、層次結構和培養質量有待提高;但與占我國高校絕大多數的獨立本科、高職、民辦等院校相比,還是有很大優勢的。總體上來說,“一帶一路”倡議給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的國際學生教育帶來了光明的發展前景,其必將大有可為。然而,我國地方高水平院校國際學生教育目前尚未滿足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第一,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國際學生教育缺乏合理的規劃和明確的定位。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針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國際學生教育存在理論研究不足、盲目實踐、跟風傾向嚴重等問題,有的學校單純地為了招收“一帶一路”沿線的國際學生而盲目招收國際學生,缺乏整體規劃、目標和定位。因此,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的研究,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學生教育定位和規劃是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開展國際學生教育的當務之急。
第二,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亟須結合自身的優勢學科和所在地區的特色有效對接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要求。在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我國地方工科高水平院校出現國際化師資不足、學歷國際學生占比不高、高層次國際學生規模偏小、學歷層次和專業結構失衡、對口專業的供需不匹配、資金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國際學生來源國分布不平衡、教育的公益性和經濟效益嚴重失衡等問題有待于有效的解決。因此,我國地方工科高水平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時所提供的專業教育體系應準確地把握市場的需求,也應結合自身的優勢學科和所在地區的特色。
第三,語言成為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的障礙。“一帶一路”所覆蓋的中亞、南亞、西亞等地區,涉及官方語言達60余種,而工科院校的外國語言教育普遍比較薄弱,“一帶一路”沿線小語種覆蓋面較小,涉外人才比較少。另外,絕大多數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都建立了孔子學院。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146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其中,“一帶一路”沿線有53國設立140所孔子學院和136個課堂。[1]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的孔子學院應切實加強合作,共同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發揮其文化傳播和技術培訓等作用。
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國際學生教育的定位
第一,微觀上的定位。一是對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來說,國際學生教育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和國際化發展的定位。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在國家改革與發展的大進程中找到自身發展的著力點,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和自身辦學特色確定國際學生教育發展的目標。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給地方高水平院校國際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內部發展動力,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和國際學生教育,加速內涵發展,促進學校教育的綜合改革,快速提升國際競爭力,促進學校國際化發展。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也給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帶來了很好的外部發展機遇和前景,依據學校工科辦學特色開展國際學生教育和境外合作辦學,輸出優質工程教育資源,在更廣闊的世界平臺展示自己的教育實力,有利于加速提升地方高水平院校的國際影響力。二是對國際學生來說,接受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的教育,成為懂“中國語言文化+技術”的知華友華的復合型國際人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發展本國經濟迫切需求工科人才;大量中資企業進入沿線國家投資設廠做工程,也需要既懂技術、又懂漢語的人才。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把沿線國家的國際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中國語言文化+技術”的復合型國際人才,有助于國際學生個人未來的職業發展。
第二,中觀上的定位。對于地區來說,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國際學生教育服務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定位。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通過國際學生教育,推廣區域文化、行業特色優勢,國際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所在留學地區的影響,熟悉留學地區的人文環境、行業需求;多數國際學生畢業后從事所在地區與本國相關行業工程技術或經貿方面的工作,促進所在留學地區與本國相關行業企業合作,可以為本國帶來更多的貿易伙伴,給地區帶來新的海外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也提升了當地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尋求貿易合作伙伴等方面的能力,促進當地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建廠或與相關行業、企業合作,可以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第三,宏觀上的定位。對國家來說,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國際學生教育服務于我國對外開放和國家外交政策的戰略定位。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國際學生教育是“一帶一路”倡議中教育合作和教育對外開放的一部分,是促進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渠道和力量,起著主導性、發展性和推動性作用。此外,國際學生教育具有潛在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積極影響作用;國際學生教育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化、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培養高質量的國際人才,促進我國工程技術的輸出,提高我國教育文化的軟實力和國家的國際聲譽。
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國際學生教育發展趨勢
第一,在擴大國際學生規模的同時,更加重視國際學生的培養質量。我國的國際學生數量持續增長,但擴大國際學生規模仍然是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和其他院校國際化發展的共同任務。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逐步擺脫對漢語短期培訓類國際學生數量上的過度依賴,大力發展自己的工科優勢專業的學歷國際學生教育是當務之急。同時,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教育質量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國際學生的教育也是如此。提高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國際學生教育質量也是持續擴大規模的根本保障,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應積極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教育、文化方面的研究,結合沿線國家的需求和區域特色、學校特色,有的放矢地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進行教育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設計出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際學生的新項目;在與世界一流大學還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下,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為提高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的吸引力,可以采取“借雞生蛋”的方式引進國外優秀高等教育資源,縮短開拓高水平的合作辦學項目周期,提高國際學生教育的質量,體現出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高水平”三個字的分量和國際化辦學聲譽。
第二,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和特色以及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優勢學科和辦學特色。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要分析自身的發展內涵、優勢和劣勢以及所在區域的優勢和特色。一方面,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是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要找準的突破口,把“地方”兩個字充分悟透并做足,依據區域優勢和特色發展國際學生教育。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并在服務地方的同時,促進學校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應把“工科”兩個字充分體現和用足,充分利用學校工科辦學特色、個性化發展特色,大力發展自己的工科優勢專業的學歷國際學生教育。
第三,國際學生教育的公益性和政治影響職能繼續存在,其經濟收益職能日益顯現。國際學生教育的公益性和政治影響職能會長期存在,其經濟收益職能也不容忽視。2000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將“教育”納入服務貿易領域中的第五類,“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學活動均屬于教育服務貿易范疇。”[2]教育服務貿易主要包括四種形式: 境外消費、跨境交付、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高校輸出教育服務招收國際學生屬于“境外消費”這種貿易形式。教育服務貿易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和帶動國內消費的重要因素,因而發達國家都把教育服務貿易作為一項重要的產業。國際學生不僅能增加直接的教育服務收益,而且還能拉動相關的交通、餐飲、旅游等服務產業。我國的國際學生教育起步晚,但在國家對外開放政策下,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發展迅速。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應準確把握國際學生教育市場化趨勢,在高度重視國際學生教育的政治影響的同時,不能忽視國際學生教育服務產業對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即在國際學生教育服務于國家外交政策的職能不變的情況下,國際學生教育應逐漸轉向同時謀求政治影響和追求經濟利益。
第四,工程學科教學、專業的國際評估與認證的范圍逐漸擴大。2016年,國際工程聯盟會議《華盛頓協議》全票通過我國由預備會員國轉為正式會員國,這意味著我國工程教育質量標準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工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得到了國際認可,工程教育質量達到了國際標準”,我國工程教育站在了參與高等工程教育國際競爭的更高層次的平臺上。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需要加強本校工程專業的國際化評估與認證,與國際接軌,按照國際標準進行國際學生工程教育、管理和評估,提高工程教育質量、按照國際標準培養工程師。因此,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應逐漸擴大工程學科教學、專業的國際評估與認證的范圍,提升學校的整體實力,提高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和學校的國際影響力。(作者:董曉梅 吳文英,單位:北京工業大學)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哲學規劃課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理念重塑和策略研究”(課題編號:17JYB006)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全球已有146個國家(地區)建立525所孔子學院[EB/OL].(2017-12-10)[2019-01-02].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71210/t20171210_524056412.shtml.
[2]顧明遠.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907.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