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新高考”改革的第二批試點,北京將于2020年迎來改革后的首次統一高考,高校也將迎來“新高考”第一批生源。“新高考”實施的自由選科政策,打破了文科、理科和固定科目組合的界限,創造了二十種學科組合,使得同一專業錄取的學生知識背景更加多元化,高校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準備好迎接“新高考”帶來的系列挑戰。
關鍵詞:“新高考”;自由選科;人才培養模式
“新高考”給高校人才培養帶來新挑戰
浙江、上海于2014年率先成為全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這兩個省市的考生于2017年已經完成了“新高考”。第二批試點于2017年在北京、山東、天津、海南四個省市啟動,這些省市的考生將于2020年參加改革后的首次統一高考。2018年8月,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北京的新高考方案正式定格。
就目前出臺的高考綜合改革方案而言,改革內容大同小異,概括而言,各試點高考綜合改革方案的內容包括:不分文科、理科,考試選科,設置“3+3”的考試科目;高中“學考”科目納入高考評價體系,并實施“等級賦分制”;增加考試次數,提供不止一次的考試機會;外語考試規則發生改變;逐步減少、合并乃至取消錄取批次;高校按照專業或專業類提出選考科目的范圍,確定了“1門對應即可”的機制;推進中學綜合素質評價,并增強其在統一高考招生中的參考作用。其中,“新高考”改革實行的自由選科制度,至少在以下六個方面對高校生源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1.自由選科,同一專業錄取的學生知識背景多元化
作為第一批試點的上海、浙江兩地將選考力度放到了最大,原來的兩種組合(文科、理科組合)分別被改為20種和35種組合。統計表明:有超過七成的學生打破了原高考文科、理科的固定科目組合,選擇了新的科目組合。[1]由此造成了同一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十分不同,傳統的班級授課很難平衡學生的多元需求。如果不能平衡學生的多元需求,乃至為學生定制合適的課程,不僅無法因材施教,更不能提高教育質量。
2.“1門對應即可”,學生知識基礎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匹配度降低
一些高校為了讓更多考生報考,設置的選考科目范圍過于寬泛,高校專業對選考科目指向不明。有研究表明:超過七成的選考科目組合類別,都可以選擇在浙江招生的90%以上的專業,其中最多的組合可以選擇的專業數量占比甚至達到99.34%,適用范圍最小的選考科目可以選擇的專業也占到所有在浙招生專業的66.12%。[2]有研究指出,高校專業對選考科目指向不明,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要求未加以明確,培養目標要求與選考科目設置之間的邏輯關系尚未厘清,導致高等教育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志向理性選擇發展方向,也不利于人才培養的系統性與科學性。[3]誠然,寬泛的選科范圍給考生提供了更多選擇,高校亦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生源,但高校專業對選考科目指向不明,同時也造成了學生選科的隨意性,由于高校錄取還是按照總分排序的方式,一些學生為了獲得更高的總分而選擇容易獲得高分的科目,而不是將專業需求的科目作為首選,這將導致學生的知識基礎與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發生錯位,造成生源知識基礎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不匹配的狀況。
3.文科專業生源質量或將下降
范佳午(2018年)對北京市屬高校選考科目設置的分析表明[4],2020年在京招生高校專業要求必選歷史、地理、政治的百分比之和為2.2%(北京市屬高校為1.5%),即多數高校文科專業不要求招收的學生必須選考相關文科學科。在提出選考科目要求的專業中,選歷史、地理、政治可報考的專業百分比之和為15.3%(北京市屬高校為13.4%),即將文科學科列為“若干門科目中任選1門”的高校文科專業也不多。而在“新高考”之前,以2018年北京高考(2015級高一學生)為例,理科生約3.5萬人,文科生約1.6萬人,文科生約占考生總數的31%。“新高考”實施后,多數高校文科專業面臨的是未被要求選考相關文科科目的生源,這將導致這些文科專業錄取的學生或不具備該專業所要求的知識基礎和知識結構,將給后續的專業人才培養帶來挑戰。
4.選考物理的人數不足以支撐理工科人才培養
2017年,浙江參加新高考的29.13萬考生,選考物理的僅有8萬人,約占27.5%。2017年下半年,浙江“學考”“選考”報名現場確認結束,根據報名情況的初步統計,這屆“新高二”,全省30萬考生中選考物理的考生不到3萬人,低于總高考人數的10%。[5]上海第一年所有參加新高考的考生中,選考物理的僅占總人數的30%。[6]選考物理的學生人數大幅下降,許多學生早早就放棄了對物理知識的學習,一方面,削弱了國民的科學素養;另一方面,也導致了高校理工科專業選擇生源時選擇面變窄,不利于優中擇優。
5.學生選科“后悔”,錄取后變更專業困難
通過對浙江省新高考第一屆學生的研究發現:新高考給學生帶來了新焦慮—從“一考定終身”的焦慮轉變為“一選定終身”的焦慮;學生在確定大學目標和“7選3”的選課以及學考、選考科目中,出現了多種“沖突”;部分學生由于自己選錯了選考科目或選擇選考科目時沒有考慮到高校相關的選考要求,最后都感到很“后悔”,因此而感到焦慮。[7]雖然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選科指導,但對于尚未成年的高中生來說,自身的興趣很難不受師長或同伴的影響,況且人的興趣本身就是一個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就此確定以后的專業方向還是有些為時過早。進入大學后,一旦興趣發生變化,能否變更自己的專業?變更專業后所需的知識基礎如何補齊?這也是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個新挑戰。
6.地方高校在生源上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實施“新高考”后,同傳統名校相比,地方高校在生源上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8]為了得到足夠的生源甚至部分優秀生源,地方高校目前的思路是放寬對學生選考科目要求的限定,但這只是權宜之計,治標不治本,并非長久良策。地方高校在“新高考”形勢下,應回歸“提升質量”這個根本,加強專業建設[9],通過建設優質特色專業,包括優化專業定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提升教育質量,以吸引更多的優質生源。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應對“新高考”挑戰
1998年,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即人才培養模式包含了教育思想與觀念、人才培養目標(知識、能力等素質結構)、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等要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人才培養體制改革”一節,專門論述了“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指出學校應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并為學生轉換專業提供支持。《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也提出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原則。2011年,出臺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指出“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018年,公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高等學校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以下將從教育思想觀念、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過程三個層面展開論述。
1.創新教育思想觀念,確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
《意見》指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還不夠鞏固,一些學校領導精力、教師精力、學生精力、資源投入仍不到位,教育理念仍相對滯后,評價標準和政策機制導向仍不夠聚焦。”近幾年,雖然我國高教界十分關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很多改革設想,但“真正整體動起來的不多”,原因在于當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人才培養作為高校的根本任務反而被邊緣化[10]。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厘清和協調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確立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則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很難落到實處。
周光禮(2012年)認為[11],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是現代大學的根本問題,并提出了一種基于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新高等教育哲學:從“科教分立”到“科教融合”。他認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問題不在于過于強調科學研究,而在于過于倚重單一的課堂教學途徑,這是當前本科教學改革難以取得重大進展的根本原因。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現狀,關鍵在于思考如何以研究支撐高水平的教學,并堅持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學的學術性。《意見》也指出,應強化科教協同育人,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進的協同培養機制,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基于這種新高等教育哲學,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得以厘清,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得以重新確立。同時,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本身就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創新,而這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進一步推動高校整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推進通識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通識教育起源于美國,《教育大辭典》把“通識教育”描述為“大學生均應接受的有關共同體內容的教育”。通識教育通常分屬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容寬泛的教育,區別于專門教育。美國實施的通識教育模式概括而言有三種形式:一是在全體學生均須學習的若干領域內開設一系列內容廣泛的課程,并規定學習此類課程須達到的總量;二是規定學生須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不同學科領域至少各修習一定門數或學分的課程;三是學校對通識教育要求學習的課程不作具體規定,而是由學生自行選擇有關課程組成。[12]
通識教育的思想已被廣泛接受,國際上亦有許多國家實施,中國高校也多有探索,將其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大舉措(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復旦大學復旦學院、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等)。2017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公布“雙一流”建設方案,都將推進通識教育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之一。清華大學將全面實施本科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通過新生導引項目、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引導類課程,大力提升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自主性;將探索通識教育新模式,在部分院系推廣較為完整的兩年期通識教育體系。北京大學將建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則計劃建設形成15門示范性新生研討課,200門通識核心課程,80個模塊400門跨學科學習課程,供全校學生選修。[13]
通識教育規定學生修習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等全學科領域的課程,提供了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補齊學生的知識短板,能夠糾正由學生在高中階段選科而造成的偏科現象,并彌補專業知識領域過窄的情況,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還能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和共通能力,增強學生的適應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通識教育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3.借力“互聯網+教育”,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了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的戰略。教育部于2018年4月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計劃到2020年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2018年7月19日,寧夏獲批建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探索“互聯網+教育”的寧夏模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8年8月8日聯合發布《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動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意見》提出,要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探索實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教育,推動形成“互聯網+高等教育”新形態,以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變軌超車”。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互聯網+教育”戰略,借力“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互聯網+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在為知識背景多元化的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一方面,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模式,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組織學習。學生能夠自主制定并實施基于個體需要的個性化學習計劃,并獲得個性化的學習模式和學習內容,打破了傳統班級和專業的限制。另一方面,“智慧教育”利用大數據服務、人工智能技術等,服務高校開展“自適應學習”,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簡言之,與以往傳統的單一化、一致化教學模式相比,“互聯網+教育”可以針對知識背景多元化的生源實現差異化的教學、個性化的學習、精細化的管理和智能化的服務,實現了人才培養規格、教學管理機制、教學形式等的多樣化。
“新高考”自由選科改革使得高校的生源知識背景更加多元化,生源的知識結構或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相去甚遠。面對這樣的生源,高校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保障人才培養質量。通過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確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推進通識教育,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借力“互聯網+教育”,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等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者:韓亞菲,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
參考文獻:
[1]萬玉鳳.高考改革 公平科學選才[N].中國教育報,2018-03-10(6).
[2]浙江選考幾乎沒影響?這組合可以選擇99.34%的專業![EB/OL].(2017-06-29)[2017-11-03].http://gaokao.eol.cn/yxdt/ 201706/t20170629_1535913.shtml.
[3]韓平,方紅峰,任學寶,等.浙江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創新實踐與探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3):158-165,171.
[4]范佳午.完善北京市屬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設置的建議[J].教育決策參考,2018(10).
[5]浙江新高考物理選考人數“斷崖式”下滑!家長無奈想出“自救”高招,你會參加嗎?[EB/OL].(2017-09-26)[2018-11-13].http://www.sohu.com/a/195596656_100941.
[6]楊運,周先進.新高考改革的經驗、問題與走向[J].教學與管理,2018(4):73-76.
[7]周楊經.新一輪高考改革下的學生焦慮及其對策—以浙江省新高考第一屆學生為例[J].中國考試,2016(6):17-19.
[8]王剛,袁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J].學周刊,2018(6):7-8.
[9]談松華,本刊編輯部.高考改革:歷史經驗與時代使命—訪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談松華[J].中國考試,2018(1):1-7.
[10][11]周光禮.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深層次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2(10):23-25.
[12]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55-1556.
[13]推進通識教育 清華北大人大計劃2020年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仨名校公布“雙一流”建設方案[EB/OL].(2017-01-02)[2018-12-03].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 ws/9650/2018/20180102183021475175677/20180102183021475175677_.html.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