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明明(深圳技術大學基礎教學部副教授):
當代我國青年亞文化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具有鮮明的科技特點;二是具有強烈的網絡新聞特點;三是具有文化熱點快速切換的特點。青年亞文化雖然不是主流文化,也需要予以重視與研究。一是不要把青年亞文化看成“洪水猛獸”,青年亞文化是社會現象、文化現象,也是生命階段現象,是青年在心理與行為表現方式上的一個階段性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曾經沉迷亞文化中的青年也會回歸主流文化。二是要用包容態度對待青年亞文化現象,要給予青年轉變的時間,在教育引導方法上切忌粗暴生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弘揚正能量、主旋律,用青年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斷提高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
@ 張樹輝(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當代青年學生群體接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呈現兩大特征:個體原則和寬容原則。個體原則強調尊重個性,執意表現自我。寬容原則表現為非權威化,拒絕獨斷,要求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思想和行為。網絡平臺上歷史劇、文化益智節目等熱播,在彈幕等部落式觀影氛圍中,青年學生往往一邊調侃,一邊接受。“95后”“00后”的學生群體是網絡世界的原住民,他們在互聯網中營造出了與主流網站不同的社群感,屬于亞文化,不斷刷新人們的視野。這些青年亞文化主要強調與成人主流文化的差異,甚至是對后者的反抗。中國的青年亞文化多是消費青春的流行文化。當然,青年也挪用古典文學藝術的一些元素,搞古風漢服之類、穿越之類,可見其骨子里還是認同現實的規則秩序。互聯網只是更便于組裝各種文化元素,傳播跟擴散更多變,受眾不斷參與再生。沒有理想主義支撐的青年文化很多只是消極存在。青年群體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接受有沖突,更多的是認同,只是表現方式更加個性化,當代社會應以寬容的姿態重新審視。
@ 管向群(南京藝術學院原黨委書記):
青年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有機和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發生學的意義上,它是社會文化的濫觴與源頭,代表了社會文化的蓬勃朝氣、浩然正氣、創新銳氣與奮斗志氣。青年文化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質。青年文化應該是最富理想、最富激情的、最具奉獻精神的……當今,中國的青年躬逢盛世,將親身經歷、親眼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這是一種何等的榮耀與榮幸!青年強則國強。“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全體中國人民勠力同心、奮力同行;而這一歷史責任,又首先屬于有理想、有擔當、有作為的當代中國知識青年。
@ 向仲敏(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
我們把青年人特有的文化樣態,稱為青年亞文化。從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看,青年亞文化始終存在,且充滿魅力,這魅力之源就在于生命的活力、創新的激情。古往今來,有多少思想巨擘、科技精英、文藝驕子,在生如夏花的青年時代便迸發出天才般的創造力,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卓越識見。縱觀人類歷史,“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亞文化的魅力在于創造、在于激情;青年亞文化要如常青藤般繁榮,有賴于社會各界營造出適宜創造、永葆激情的氛圍。青年人不安于現狀,不走尋常路,這是他們骨子里就有的反抗精神。我們無須崖岸自高,更不必頤指氣使。
@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事實上,高校管理者、教育者中有些人對“青年亞文化”的概念還很陌生。這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如果對教育對象不了解、了解不深入,又如何積極有效地加以引導呢?因此,要繼續大力提倡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研究學生。青年亞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它主要由青年群體創造,與父輩文化和主流文化既相抵抗,又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和交叉。對此,應該積極地看、辯證地看、全面地看、用發展的眼光看,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簡單否定。要正視這種文化的存在,積極主動地了解它、研究它,并努力找到有效的教育引導對策;既要看到其對青年、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盡量規避其可能帶來的危害,也要看到其帶來的積極因素或正面成分。既要看到其表面現象,又要看到其本質;在這個集合概念中,包涵了許多分支。要全面、系統地加以看待,而不能只看一點、不顧其余,否則得出的結論一定是不客觀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既要分析其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又要看到和把握其發展趨勢和方向。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