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卻沒有抵達”,這是受邀家長在校本課程“旅程”懇談會上發言的題目。這門課程學校已經開設了7年,每學期兩次,邀請家長或名家與師生交流。最近,學校還組織學生到西湖觀光研學。4天的行程,學生知道了西湖東有吳山、南有雷峰塔、西有岳王廟、北有斷橋,也對歷史、學習有了新認識。
西湖水拍打著棲霞嶺南麓的岸堤,翁郁的林木中矗立著岳王廟,“碧血丹心”石坊寄托了人們對愛國英雄岳飛的敬仰之情。學生在忠烈祠看到了岳飛塑像,教師問學生岳飛衣服上繡的是什么圖案。有學生猜測是龍,教師解釋說皇上的衣服才能繡“龍”,岳飛衣服上的是“蟒”。成語“衣冠禽獸”中的“禽獸”就來自于古代官袍所繡圖案,“禽”指文官身上的官袍所繡圖案,“獸”指武將官袍所繡圖案,官階不同,所繡圖案也不同。學生聽罷紛紛點頭。
游覽下來,學生還知道了字體中的“仿宋體”其實就是秦(秦儈)體的衍生;通過解說詞想象狼煙滾滾、金戈鐵馬的戰爭場景,重溫了“精忠報國”的錚錚誓言;站在岳王廟的廊檐前,學生們七嘴八舌交流旅行經歷,有的說去山西古城知道了“外圓內方”,有的說在北京知道了“四平八穩”“九五至尊”……討論過程中,學生身背沉甸甸的書包,精神卻絲毫沒有疲態。
教師看大家討論得熱烈,適時引導說:“旅行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對話,可以增長知識與見識,對人生也會有更多感悟。”
坊間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孔子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治學名言,通過學習“旅程”課程,學校希望不僅能增長學生的知識、提升文化素養,還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生存的本領。
參觀“岳王廟”后,學生魚貫而出,沿林間清涼的小道向下一個景點出發。這時,學生項懷宇突然從后面跑過來,調侃道:“團長,咱還得走多遠啊?”班長兼游團副團長的張聰扛著小旗走在前面,他皺了皺眉頭,像是想到了什么,答非所問地說:“現在的火車真快,動車和高鐵比從前的綠皮火車不知快了多少。只要人們的心與心沒有距離,路與路就近在咫尺!”
聽團長如此回答,學生有的大笑、有的鼓掌,笑聲和著掌聲在林間回蕩。
帶隊教師則微攏雙臂,微笑著看著大家,不停地點頭,她看到孩子們長大了。而學生快速成長,這門課程功不可沒。
美國作家安迪·安德魯斯說,我們都是時間的旅行者,為了尋找生命中的光,終其一生,行走在漫長的旅途中。這也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感受,就像一個學生寫的: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旅行。
(作者單位系遼寧省沈陽市茨榆坨第二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12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