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小學教師,上好課,教好書,管好學生,為什么還要做科研呢?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或評職稱嗎?李海林在《語文教師如何做科研》一書中給出了清晰的回答:教師做科研,關乎我們的職業,關乎我們的生存狀況,更關乎我們個人的幸福與人生意義。
對教師而言,備課、上課、作業、復習、考試,因為很熟、很了解,似乎沒什么可研究的,這是實際情況。然而,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對象——學生,卻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的各方面都在變化,教師如何應對?如果不認真思考,憑著行得通、還有點兒效果、用起來也順手的“老辦法”“老套路”這樣的“舊船票”,還能登上不斷變化的“新客船”嗎?
現代職業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專門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師職業的“不可代替性”體現在是做人的工作,做學生的工作,做學生心靈的工作。從語文這個角度滋潤學生心靈,提升他們的素養,改變他們的命運,這就是語文教師的職業使命。而這一切需要一個基礎,就是科研:研究怎樣教語文,怎樣通過語文教學塑造學生的心靈等。在信息網絡智能新時代,僅憑“有知識”就能當好教師嗎?
教師隊伍建設要以“專業化發展”為主題,這個主題的內涵就是科研。教師專業意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的綜合發展離不開科研這個基礎。作者說,教師的職責不是兩項,而是三項,這就是教書、育人、科研。其中,教書是中心,育人是目標,科研是基礎。
人生于世,總應該有一種人生境界。人的生存方式是多種的,做科研,可以使教師獲得一種智慧的生存方式。我們用光和熱照亮、溫暖學生,也照亮我們自己!有了科研做底蘊,我們就會更從容地站在三尺講臺上,開口便神采飛揚、魅力四射。
如果科研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為自己做的,那么,做科研可以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需要,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和幸福,會給我們日漸平凡的生活增加些許趣味,使人生變得深刻而有意義,就像荒原中開放的小花,自美而美。
很多教師都被“科研”這兩個字搞昏了頭,有人“懼之千里”,有人疲于應付。作者告訴我們,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所謂教研,就是做工作之前想想學生需要什么,猜猜學生會怎么樣;做完工作后再想想,學生是如我所想、如我所猜的那樣嗎?如果是,記下來;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清楚了再試驗一次。這一次想對了、猜對了,記下來,并且告訴別的教師。這就是科研,記錄的文字就是論文。
在書中,作者為我們提供了選定研究論題的實用策略。既可以從熱點問題、有爭論的問題入手,圍繞現實任務選擇論題,通過揭示矛盾、從其他學科的理論中發現論題,又可以用新的研究方法尋找論題,通過發現錯誤、根據預測選定論題,還可以在理論環節尋找理論空白,梳理、提升和推陳出新,對已有的研究加以拓展。
在書中,作者為我們列舉了十種語文教學科研的常用方法和十六個寫作過程中的思維方法。常用方法是行動、敘事、案例、質性、調查、實驗、文獻、歷史、系統、邏輯等研究。思維方法是概念化、分類、分層、鋪陳、關聯、辨析、追問、辯護、總結、引用、類比、層遞、以退為進、表格、介紹、借事說理。
在書中,作者還為我們指出了科研的基本方式及寫作規范等方面,梳理了教科研的整個流程。總之,這是一本翔實、全面、“管用”的語文教師科研指導手冊。
余映潮老師說:“作為一名優秀的力求上進的語文教師,堅持研究是提升自己的真正坦途。”語文教師搞教研似乎有天然的優勢,加上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只要我們立志搞好它,堅持不懈地勤修歷練,成為研究型、智慧型的語文教師定能夢想成真。
這本書,不只是語文教師讀了受益,其他學科教師讀了之后也會受益匪淺。
(作者單位:天津市天津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21日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