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如一日銀蒼玉洱畔的扎根,污染源變身“小金礦”的奇思妙想,錯季生產的“新樣板”,“一切從心開始”的“天使”體系,引進洋水果的“泥腿子教授”……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上海交通大學一直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積極推進相關幫扶工作進程。
近年來,上海交大將幫扶工作納入省校戰略合作體系,確定了“幫智為主、全力而為”的定點幫扶指導方針,強調要立足交大特色,精準對接地方的實際需求。2013年,上海交大被國務院評為“中央國家機關定點扶貧先進集體”,并連續獲評為2016年和2017年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之一、中央單位扶貧先進集體。
譜寫上交版“老人與海”
在上海交大的每一個學生,恐怕都聽說過“老人與海”的故事,說的就是上海交大環境學院孔海南教授和他的團隊,十五年如一日扎根云南,守護洱海水清月明。也許有人說,這是一個科研團隊,在做一些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在這個故事的背后,是一個個年輕的身影,是一趟趟奔馳的列車,是一瓶瓶河湖的水樣,是一道道山川河脊,是一幕幕樹鴉斜陽,所有的這些,都是一堂堂最生動的教學實踐課,而這課堂就在治理現場。
“十一五”期間,上海交大孔海南教授團隊牽頭承擔了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之“富營養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防治及工程示范”項目,歷經十余年堅守蒼山洱海,終于實現了“讓海更清”的夙愿。
孔海南及其團隊在云南開展一系列洱海水污染治理及湖濱生態修復研究工作。他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嘗試不同的治理方式,以期將洱海治理與保護工作,從點擴展到面,形成系統。孔海南和他的團隊聯合中國環科院、中科院水生所、中國農科院等幾十家單位,用十年的積累、五年的實踐、三年的攻堅收獲了豐碩的治理成果,使洱海的水質從濁到清,2018年洱海水質7個月保持在國家II類水質標準。
在這場說干就干的洱海保衛戰中,孔海南不是一個人,他有一支跟著他轉戰南北的年輕隊伍。上海交通大學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長王欣澤也是其中一員。
2007年,王欣澤完成了海外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追隨孔海南教授來到大理,共同開始了水專項洱海項目的研究工作,從此便與洱海,與大理結下不解之緣。
洱源縣奶牛養殖一直是當地的特色產業,但奶牛可以帶來相當于20個成年人所造成的污染。面對這一棘手的問題,王欣澤選擇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將其“變廢為寶”。“我們與當地企業順豐肥業開展合作,由企業對奶牛糞便進行有償收集,隨后通過科研技術將奶牛糞便、藻泥、污水廠污泥等轉化為有機肥,并服務于當地生產。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始將其做成產品遠銷緬甸、越南。原來的污染源現在慢慢變成了這里的“小金礦”。”王欣澤笑著說道。
科研工作只有與地方發展的實際需求相結合,才會有生命力,科研工作者才能更有成就感,才能真正做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上海交大項目的實施緊密對接地方需求,消弭了科研團隊和地方政府的兩張皮現象,成效顯著。2018年,洱源縣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取得“脫貧摘帽”階段性成果,成為云南首批脫貧出列的縣。
探索與實踐智力幫扶
上海交通大學把幫扶工作納入了省校戰略合作體系,越來越多的洱源人開始來到上海,不斷精進專業知識;與此同時,一批又一批的上海交大人來到云南支援建設,以“新云南人”的身份,用上海交大智慧為自己的第二故鄉“脫貧摘帽”。
扶貧先扶智,上海交通大學著力提升當地教育隊伍水平,助力洱源縣順利完成國家教育均衡化考核。上海交通大學持續面向洱源實施“10+20+50+100”的培訓計劃,每年保證有10名以上中小學校長、20名以上骨干教師和50名以上青年教師分期分批到上海接受短期、中期和長期培訓;100名以上的教師通過遠程教學、送教上門等形式接受專門指導。
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已累計培訓教師七百多人次。洱源一中的青年教師李愛玲,來上海跟班學習半年后,又在上海交大和洱源縣的支持下到上海音樂學院進修一年。她動情地說:“是上海交通大學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在上海的學習讓我知道了人生應該有不同的意義,我要發揮我的特長,不斷學習和成長,真正成為一名對白族音樂發展有用的人,不辜負學校對我的培養。”像李愛玲老師一樣不斷主動提升的洱源教師還有很多,他們回到崗位后,真正將所學運用到實際教學中,變得更加主動追求進步,更加熱愛生活。
在醫療方面,為有效整合各類資源,支持幫扶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上海交大設立“心基金”醫療衛生幫扶專項基金,有針對性地探索開展了“對癥下藥,標本兼治”的醫療幫扶活動。目前共有260人次洱源縣醫護人員到上海交大附屬醫院進修、開設醫療管理培訓和執業醫師培訓,有效推進醫療人才隊伍建設。
同時,面對洱源縣診療效率低、人民群眾看病難的實際問題,上海交通大學開展了“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篩查和救治”等一系列的愛心幫扶活動,在海外教育學院校友的直接資助下投入近百萬元,附屬胸科醫院開辟綠色通道,共救治了136名患兒,其中有些是已經被其他醫療機構婉拒的重癥難癥患兒。上海交大主動發揮滬滇醫療合作、赴滇專家義診團等工作的輻射作用,不定期組織專家義診團赴當地開展義診活動,服務困難群眾超過1000人次。
援助向合作雙贏轉變
上海交大師生不僅把足跡印在山區的高山峻嶺,把汗水灑在學校、醫院、田頭,更把心留在這里。他們希望不僅做到扶貧援助,更做到“授人以漁”。
云南靈應山下有一片架設了遮陽網的田地,平坦而肥沃。2013年4月,曾在日本、美國留學工作10年的張才喜來到滇西掛職,擔任洱源縣副縣長,為貧困山區的老百姓探求發展特色農業的路徑。
他去氣象局、農業局了解近年氣候變化和農作物分布,到周邊7個州15個縣考察,走遍洱源縣全部9個鄉鎮,深入田間地頭,結合多年來在經濟果林領域的科研經歷,在滇西邊境山區開始示范推廣特色經濟作物車厘子種植,并采用先進技術,實現錯季化生產,有力推進車厘子產業在洱源縣的健康快速發展,被農民親切地稱為“泥腿子教授”。洱源縣農業局局長李瑞昌說:“洱源是洱海的源頭,為了保護水質,我們不發展可能帶來污染的工業。特色農業是增強縣域經濟的可行之路。張教授發揮專業特長,在洱源推行的車厘子種植,為老百姓指明了實實在在的致富方向。”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王世平教授團隊引入了國際領先的根域限制栽培技術,為當地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示范園、葡萄生態觀光園提供成套的技術方案,并成功申報農業部科研專項“滇西邊境山區葡萄錯季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并將洱源、賓川等五個縣作為示范縣,為大理州乃至云南省的葡萄產業升級換代建立新模式、樹立樣板。
在上海交大“恒基金”對口幫扶專項基金支持下,一批批上海交大專家赴洱源開展調研指導,有力促進了果林建設、畜牧養殖技術、作物新品種試驗、種植技術的推廣及應用等。為了讓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務于產業發展,上海交大建立云南(大理)研究院,滇西民族醫藥協同創新中心、上海交大信息內容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云南創新中心等一批創新創業平臺,成為融技術研發、技術轉移、人才培訓、產業化管理、項目引進于一體的平臺,逐步構建起“立足滇西,輻射云南”的科研合作與服務體系。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18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