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教育圈,靜寧一中語文教師楊葉是個“獨特”的存在。他上課幾乎不用教科書,也絕少分析一篇課文的段落大意、文章主旨,除了基本識記的東西要掌握,他一再強調的就是個人理解、個性表達,也從不硬性規定課后作業……
一節課45分鐘,前20分鐘,他給學生講民生百態,講世間萬象,講唐宋元明清的逸聞趣事;后20分鐘,他給學生講寫作,教寫作技巧和方法;剩下的5分鐘,才略微提一下考試內容。校園里,他“神龍見首不見尾”,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在學生中間。春夏秋冬,他會帶著學生親近自然,體味生活,比如,去山上野炊,探尋歷史遺跡,重走長征路……
許多人說他的課堂“離經叛道”,但楊葉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重復的作業、各種興趣班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生活,而留給他們觀察和想象的時間太少了,古人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生理應對自己腳下的土地充滿熱愛和感情,但現實卻恰恰相反,這是怎么了?
“他的課不按套路出牌”
“楊葉,江湖人稱‘東峽老怪’,有學生喊‘萌叔’,是你們的語文老師。”在新生的第一節課上,楊葉插科打諢的開場白,會讓學生對語文課堂升起無端的期望。
剛開始的幾節課,學生或許會有點兒“失望”。當他們翻開書本,拿起筆,仔細拎起耳朵聽時,楊葉卻大講特講“癡情女子如何遇上了負心漢”“無關風月,有關赤壁”,索性“老子不陪你們玩了”……實際上,這些都與《氓》《赤壁賦》《歸去來兮辭》等文本有關,但這讓從小到大一上語文課就開始劃分段落、分析文章主旨的學生無所適從。
然而,楊葉的高明在于形散神聚。對每屆高中學生,他都會以寫作為開端,帶領他們一起研究。平常的訓練中,學生在課堂上說出對一篇文章的直觀感受不行,還得把這種感受寫出來,學生有感受,筆下能寫了,這便完成了語文的第一步。
緊接著,楊葉鼓動學生自己辦手抄報,每周一期。辦報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以及對時事熱點的理解出一個作文題目,其他學生圍繞此命題來作文,然后在全班傳閱,還要學生自己批注。
這一階段,楊葉最為忙碌,既要備課上課,又要校對、排版,還要對學生進行一對一作文指導等。再接下來,學生把“戰場”轉向校刊、省市級報刊,每每學生作品見諸報端,他必定“請”作者在全班同學面前暢讀一番。最后,再做個令人捧腹大笑的點評,比如:“這娃咋還寫出林徽因的味道了。”
有學生統計過,每周幾節語文課,其中有兩節課是在教學生寫作;有兩節課是在討論、交流;還有兩節課,可能是在看電影,也可能是在進行“學生體能訓練”——研學旅行。
這樣的課堂,學生究竟能否理解?
“剛開始不太信服,但是沒過幾節課,大家就發現,他的課不按套路出牌,不僅構思新奇,還會帶著我們親近自然。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個性表達,可謂用心良苦。”十多年前的學生梁黎黎對楊葉的課堂印象極深。
在寫作上,越來越多的學生則體驗到了成長的驚喜。
學生張美玲熱衷于寫小說,有一次她鼓起勇氣把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遞給了楊葉。過了兩天,楊葉把她叫去了辦公室,說起了這篇小說:“構思不錯,但有點兒孩子氣?!碑敃r,她以為這樣就算了,沒想到過了幾天,楊葉把一本《成紀文學》送給了她,說上面選登了這篇文章。那是張美玲的作品生平第一次發表,她很興奮也很驚訝,但那以后,張美玲的名字經常出現在校刊和省市級各類報刊上。
“我的所有作文都是老楊指導并推薦的,他經常鼓勵我多讀書、堅持寫作,每次我的作品發表,他都特別興奮和激動。有時候,我偷懶或者寫得不好,他就會嚴厲地批評我,就好像在訓他自己的孩子一樣,不留情面……”時隔多年,張美玲仍然記憶猶新。
“老楊是我的語文老師”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楊葉被學生親切地稱為“老楊”。然后,口耳相傳,在靜寧一中,乃至靜寧教育圈,就一直是“老楊”了。
不了解他的人,還以為老楊就是一個老頭兒?!罢驹谘矍暗氖且粋€胖乎乎的大叔,隱隱泛光的鏡片后面是亮閃閃的眼睛,笑瞇瞇的樣子看似脾氣很好?!边@是學生李佳雪在文理分科后第一次見到楊葉時留下的印象。
但楊葉上課的方式,倒是令李佳雪耳目一新。原來,語文課上,還能聽新鮮趣事,還能學習,還能探討“人生”,還能個性表達自己的觀點……
真正令她徹底改變原有看法的,是楊葉帶著班上的學生成立了文學社,創辦了社刊《初心》,策劃了“初心”講壇、文屏山采風、重走長征路等一系列活動。在此之前,讓李佳雪意想不到的是,楊葉居然花了一節課時間,專門講解她的一篇作文,這令她好幾個晚上都安睡在甜蜜的夢里。
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李佳雪和班上的同學們一起,不由自主地一頭鉆進了楊葉“設計”的文學圈里,從此不能自拔?!袄现\深算,讓我們這群任性的孩子都愛上了寫作?!?/P>
老楊也是有脾氣的,動不動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太過分了你們,為什么惹數學老師生氣!你看你們,玩的時候高高興興,讓寫作業,寫了作業的有幾人?”說著,他在教室里背著手來回快速地走著,然后讓所有人把自己編的高考復習資料《臨門一腳》再看幾遍,自己卻奪門而去。
“我的高中時代,老楊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是我的語文老師。”當和歷屆學生聊起對楊葉的看法時,大家無一例外地這樣說。同時,不管畢業多少年,無論在天南還是海北,他們之間的聯系從未間斷,“現在覺得更像朋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楊葉喜歡讀書,喜歡寫作。在靜寧一中任教之前,他曾在縣教育局工作近十年,干過幾年基教股股長,而更早以前,他在一所農村學校任教。
每一個認識楊葉的人,似乎更關注他為何要從教育局的崗位離開,而選擇到學校去教書。被問多了,他也就只剩下一句話:“我想做點兒自己想做的事情?!?/P>
那時,基礎教育改革方興未艾,新思想、新課堂、新舉措如雨后春筍,身處基教股股長崗位的楊葉驚訝地發現,原來所學的教學方式、方法已經嚴重“落伍”了,在這個崗位上,他有點兒“慌”。
危機意識倒逼他重新投入到學習中,逼著自己從教材觀、教學觀到教育觀、學生觀,一點兒一點兒改變?!爱斃蠋?,能有更多的時間去讀書、思考?!?/P>
由此,他開始思考:“如何上好一節語文課?”“語文課究竟能給學生帶來什么?要讓學生真正學會獨立思考,理解這些內容?!?/P>
寫作是突破口。楊葉發現,周圍許多中小學生大多不能圍繞中心選材,不會謀篇布局、處理詳略,甚至不會描寫,而且“假大空”,空泛的抒情和偽文化流行,“高中孩子沒有自己的觀點,令人痛心”。
于是,他想到了“游學”,重點在興趣培養,地點就圍繞靜寧的山山水水、歷史遺跡和民俗風情。嘗試幾次,他發現班上學生對此很感興趣,而且光帶自己班學生還不過癮,他發起成立了“家在靜寧”游學公益組織,召集了一批志愿者和中小學生,利用周末、寒暑假,親近鄉村,走進民俗等。
有人質疑,楊葉的語文課都跑著“游”去了,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這無疑就是“拉出去放羊”。面對這些質問,楊葉在心里面嘀咕:“得了吧,如果只盯著成績,倒不如扇耳光來得快,只不過不想那樣教而已。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至少我要讓我的學生記住家鄉,記住這份鄉愁?!?/P>
其實,更多的人只是抱著“圍觀”或者“先看一看”的態度,做得好與不好,結果還是得看高考。出乎意料,楊葉第一屆畢業班二本上線23人,這一紀錄在靜寧一中是前無古人的,至于后有來者,是分了快慢班。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么樣的人呢?”這是江蘇省特級教師吳非《不跪著教書》序言中的一句話,楊葉特別喜歡,他為此還發起了一個讀書群,群名就叫作“不跪著教書”。
除了上課,楊葉最開心的就是每天泡在網上為學生的學習和寫作而做著大量的工作。他想把自己的教書心得與“游學”同步進行下去,也期待著更多的教師加入其中,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既然生活還在繼續,游學也要繼續。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13日第1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