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求索路,可知向何行。捧讀王義遒新著《行行重行行·王義遒口述史》,頗感親切。作為高等教育、特別是北京大學改革發展的親歷者、組織者、實施者、推動者,王義遒在《口述史》中娓娓道來,真切可信,尤其是其中充滿深情與理智的“反思感悟”心聲,帶給讀者良多教益。
順應時代潮流,為探索新型綜合大學賦能
王義遒是波譜學與量子學著名專家,自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起在北大校級管理崗位上任職達15年之久,歷任教務長、副校長、常務副校長(正校級)。任校級領導期間,正是北大從“文革”后撥亂反正到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轉折時期。《口述史》所展現的,可說是北大探索新型綜合大學破與立的艱辛歷程。
“浴火重生”,這是王義遒對當時北大改革發展的形象描述,內中充滿著為打破不適應時代進步的舊東西、建立新秩序而艱難地奔走呼號。那時不但要突破觀念壁壘、體制壁壘,還須克服長期形成的以“傳統學科為中心”的學術壁壘,理順由此滋生的“門戶之見”“同行相輕”等積習,使“北大是常為新的”風尚得以再展。面對世界科學技術和學科既迅速分化、又不斷整合的發展趨勢,也針對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等現實,北大做出的選擇是“繼續重視基礎學科,大力加強應用學科和新興學科,注意發揮邊緣學科”,并從沖破“傳統理論學科和基礎學科”的藩籬、打破北大人長期身處老式“綜合大學”養成的思維定式、改變其工作習慣與作風開始,經長時間的努力扎實工作,建立起了一批新的交叉學科和跨學科教學科研結合體。在其任期內新建了1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兩個工程研究中心,為學校建設新型綜合大學奠定了扎實基礎,搭建了創新平臺。爾后,北醫與北大合并,成立北大醫學部,使新組建的北京大學實力進一步提升。當下,北大不僅有了醫科、工科,而且還在籌組新農科,幾代人的目標愿望即將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圖已然展開。
執著于高質量發展,持續發力教育教學改革
不改革,毋寧死。改革是全方位的。讀王義遒的《口述史》,不能不贊嘆:北大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抓教學改革,同樣是下了功夫的、動了真格的、堪稱領先領跑的。
就本科教學改革而言,北大本著“面向社會,適應市場,發揚優勢,增強活力,辦出特色”的指導思想,多次全校動員、上下聯動、持續發力。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了解社會需求變化,揚長補短,調整專業結構,更新學科方向;明確“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十六字方針,調整培養目標,全面修訂并落實教學計劃;提倡教學科研緊密結合,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活與嚴結合,加強教學管理,優化育人環境,彰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力推教育質量持續提高。
《口述史》不但對北大如何實現“理科教改先著鞭”有深入導介,更對文化素質教育開新局鐘情有加。面對一度出現的理科畢業生分配難、“理科教育危機論”抬頭,北大人并沒有被迷惑,他們堅信,理科對將來建設科技強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現代科學技術和工藝發展的母體,自然科學基礎學科人才必將大有用武之地。北大在“保護理科,改革理科”聲中一路走來,趕在了頭上,站在了高處。當時稱為“切中時弊、順應潮流、涉及根本”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更使王義遒內心感應強烈,并切實付諸行動。他在教改實踐中研究思考的一些理念,如“科學呼喚人文,人文導引科學”“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文化素質教育要在‘化’字上下功夫”等等,在北大乃至全國高校反響熱烈,認同者眾。
言近旨遠,在感悟和反思中看現代大學治理
王義遒將口述史定書名為《行行重行行》,是在表明大學(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永遠在路上,沒有盡頭。重在行,不行動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但“思”誠可貴,實踐基礎上的思悟更值得品味。細品《口述史》最后一章“反思感悟”,既是對走過徑跡的總結沉思,也是對未來改革前瞻和前程的期待。
他認為,當今大學的治理工作要想走上科學的、不斷進步的正軌,就應該提倡“以研究的態度來做行政管理”。要將大學治理作為一門深奧學問、一種專業工作來做、來研究;淺嘗輒止,靠拍腦袋、跟著感覺走,憑經驗辦事,是會敗事的。現在普遍現象恰恰是,做教育教學管理和做老師的都在“吃老本”,將自己從前受教育或當教師時的一些體會和經驗教訓作為評價當前教育教學的基本判據和標準。這正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緩慢、治理欠科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今大學治理中的幼稚病還很多,如有些高校為避嫌“行政化”,在表面上保持所謂“教授治校”的形象,實行學術問題完全由教授做主,書記、校長不參與甚至不列席學術委員會。王義遒毫不客氣地指出這只是在“作秀”。大學治理的核心人物,不去參與學術等重大事宜,能保證貫徹舉辦者的意志、落實大學定位、合理調配資源嗎?王義遒還認為,大學治理首先是要在育人上盡力做到“至善”,在學術上努力求真,從而在文化傳承創新的核心功能上做出優異成績。
《口述史》還對何為大學之大,如何既有統一意志、又有自由民主,對北大教師隊伍優缺點的剖析等,都有真切思悟和獨到見解。
(作者系《中國高等教育》原總編輯)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21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